劉聰
摘要: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監管,本文以市場監管法中的“監管”與“自律”為視角,對市場監管法進行分析,依監管的基本理念和相關理論,提出了以統一、科學為原則的市場監管模式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市場監管;政府監管;自律監管
一、市場監管法的正當性分析
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是自給自足,自我完善,它先天就具有無法克服的缺陷和弊端,因此需要外力的矯正對其進行市場監管。在強調成本收益的經濟學理論中,這種力量就是國家(政府)。因此,經濟學中的監管指的是“政府監管”,并沒有出現“市場監管法”的概念。在經濟法學中,監管是以對市場主體及其行為控制為目標,簡而言之,就是有關機構對市場主體及其市場行為進行監督管理。而市場監管法不是某一部法律,而是一個法律體系,是調整市場監管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市場監管法的特質在于:
(一)著重市場安全及交易安全。在市場經濟中,主張自由競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正常的市場運行中,以個人主義為本位的私法強調個體利益,而忽略了社會公共利益。而市場風險具有積聚性,往往通過總爆發的形式進行釋放,通過侵犯社會公共利益進而間接侵害公民、法人的個體私益。市場監管法就是以市場安全及交易安全為價值目標,維護市場的公益需要,是市場主體享有自由的前提和保障。
(二)以生產要素市場為調整對象。市場監管法是針對生產要素市場,即對金融市場(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產權市場等要素市場的干預。在這些要素市場中,經營者往往處于較高的市場支配地位,信息與交易的不對等十分明顯,要素市場的運行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因為,對于此類市場,必須給予嚴格和特殊的市場監管。
(三)對市場進行全過程監管。市場監管法是對市場進行全過程的監督。由于監管市場的特殊性,事先、事中、事后都要進行干預,包括市場行為發生時的事前干預(如入市資格)、市場行為發生時的事中干預(如實時監控、及時制止違法行為)、市場行為發生后的事后干預(如定期或不定期的事后檢查、違法行為的處罰等)。
(四)干預主體多元化。市場監管以最有力、最強大的國家機關為主,包括了綜合性監管機關(如審計機關)、具體市場的專門監督機關(如金融監督機關)、依政府授權取得監管權的政府附屬機構(如中國證監會)、非官方的社會團體(如同業公會)和民間機構(如交易所),如果缺乏它們的配合,國家的市場監管將無法運轉。
監管本身不是目的,是為了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任何脫離這一目的的監管政策,都有可能影響市場機制的正常發揮作用。監管并不意味著政府部門總攬全局,而是可以引入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管,形成多元共治的市場監管格局。
二、市場監管法中“監管”與“自律”的關系
自律是隨著證券市場的商業習慣發展而形成的。一方面,自律監管具有政府監管難以比擬的功能優勢。同政府監管相比,自律監管能更迅速對市場行為作出反應,能夠采取靈活的運作模式及時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應對。自律監管建立的基礎是業內參與者自愿接受約束,自律監管首先是對自律組織的會員負責,這種體制決定了可以通過自律監管體制提高監管效率。自律組織內部可以對一些糾紛調解和違規行為進行處理,更容易獲得市場參與者的理解與肯定,從而也可以降低政府的立法成本和執法成本。另一方面,自律監管自身也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自律組織具有自利性,往往為了自身利益難以實施公平、公正的監管。自律監管與政府監管不同,因其缺乏強制力,這使得自律監管的效力大幅降低,并且滋長了市場參與者的投機心理。政府監管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仍然存著一些局限性。政府監管需要較高的社會成本,由于政府監管機構離市場較遠,因而搜集市場信息的成本高且不全面,往往使得政府難以對市場問題作出準確迅速的判斷。
政府監管與自律監管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監管與自律的合理配合,可以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保障交易的安全。由于各國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的差異,各國的市場監管模式都存在一定差異。英國采用的是以行業自律為主,國家監管為輔的自律型監管模式;而美國采用的是國家監管為主,行業自律為輔的集中型監管模式。資本市場具有復雜與多元性,所以許多國家都是采用監管與自律相結合的模式。
三、市場監管法中“監管”與“自律”的合理邊界討論
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同于西方的資本市場,我國是基于國家政策的需要,政府參與其中的比重較大,行業自律的發展較為薄弱。在我國的市場監管中,政府監管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從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只有將政府監管與自律監管兩種模式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監管制度的最高效率。
我國應當建立健全“以政府監管自律組織、自律組織監管市場為主,政府直接監管市場為輔”的雙層監管體制。政府適度監管是以自律監管優先原則為基礎和前提,自律監管優先原則是以政府適度監管原則為保障,二者具有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為此,我們必須做到:第一、協調好政府監管與自律監管之間的關系,明確各自的監管目標與分工權限。自律監管組織充分發揮自身一線監管作用的完善體系,應當在政府監管的框架內進行界定,形成兩者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互相補充的機制,形成統一監管。第二、從立法的角度提升自律監管機構的權威。行政機關不能對我國各類行業協會的獨立地位進行干涉。在目前狀況下,我們應該從現階段政府按照自身意愿將自身部分權力授予各類行業協會的授權自律方式,逐步過渡到由立法機構將行業協會監管市場的某些自律職能以法律條文形式固定下來的法定自律方式。第三、協調好自律組織之間的關系。各類自律組織之間(如證券業行會與證券交易所)可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以加強監管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協作機制,共同推進行業自律監管體系建設。
四、小結
市場監管模式取決于各國相應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市場發展水平等,市場監管模式沒有統一標準。在市場監管的制度建設與實踐中,無論是國外經驗還是我國的現實情況都表明,完全放松監管或者廢止監管,并不能實現市場化的轉變和維護競爭秩序。市場秩序的維護和發展,應該是基于市場個體的誠信和行為理性以及政府監管與自律監管的共同作用下實現。
參考文獻:
[1]吳弘,胡偉.市場監管法論一市場監管法的基礎理論與基本制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陳婉玲. 法律監管抑或權力監管——經濟法“市場監管法”定性分析[J]. 現代法學,2014,(03):187-193.
[4]邱本. 論市場監管法的基本問題[J]. 社會科學研究,2012,(03):7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