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在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中,地震給人類帶來了各種嚴重的經濟和人員傷亡。近年來,中國和日本都曾遭遇過特大的地震。本文以信息傳播為視角,選擇日本地震報道與中國雅安報道為例,對于中日兩國的地震救援,應急報道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進行了對比,以期優化我國地震信息傳播的應急機制。
關鍵字:日本地震;雅安地震;比較研究;信息傳播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9.0 級大地震,之后引發海嘯、核泄漏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日本本國乃至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央視新聞頻道在第一時間迅速做出反應,從3月11日至3月19日,在全天的節目中安排播出《日本大地震特別報道》。在本次地震報道中,央視新聞頻道不僅派出多路記者前往重災區進行實時連線報道,還首次運用了NHK的信號同聲傳譯,努力達到報道的“零時差”。與此同時,日本媒體也對這一突發事件進行了全程的直播報道。而針對同一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日媒體采取了不盡相同的報道策略和報道方式。
NHK電視臺是日本最大的廣播電視機構, 同時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電視臺,對這次災難作了提前預警報道,全面、透明的對這次災難進行了深度報道,突破了NHK預警報道的難題,提前大膽的作了地震預警報道。
一、報道時效對比
判斷一個媒體優秀與否的標尺首先就是時效。災難報道中,災難可以再幾分鐘甚至幾十秒內將大地夷為平地,所以要和災難“搶時間”就成了災難報道必須的要求。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來襲,NHK打破了正在直播的正常議會會議,與日本當地時間14時45分13秒提前發布地震海嘯預警消息。
在持續1分半的地震提示后,鏡頭畫面立刻被切回到新聞演播室,新聞主播佩戴安全帽,倉促發布地震正在發生的消息,畫面伴隨劇烈的搖晃,解說員呼吸急促,語速極快。3分鐘后,NHK用日、中、英等語種正式向世界發布了氣象廳發布的大海嘯警報。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CCTV新聞頻道在8時26分插播了蘆山地震的消息,此時距離地震發生24分鐘,比汶川地震快了將近8分鐘。但,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隨著地震預警系統建成使用,早在8時02分,四川汶川電視臺就中斷節目,插播了一條緊急公告:“四川瀘山正發生有感地震,汶川將震感輕微,請做好避險準備。地震橫波還有42秒到達。”
上述可見,CCTV比NHK的震后首次發布新聞事件晚了大約21分鐘,而且,中國CCTV在中大地震災難來臨之時,提前預警成為一片空白,還停留在“災難報道結果類型”,而日本NHK電視臺被指定為“法定報道機構”,日本法律賦予了電視媒體的災難預警和災難速報的責任,提前了1分13秒發出地震預警,再者,震后日本NHK只用了17秒的時間就播出了地震當下地動山搖的真實鏡頭,消息發布幾乎和地震同步,反應速度極快。而中國CCTV在蘆山地震中用了24分鐘的時間去反應和準備后,發出第一條關于地震的即時新聞,在時效性上大打折扣。
由此看出,NKH電視臺在新聞時效上遠遠快于CCTV,這和NHK平日良好的災難報道運行機制以及記者較高的應急報道素質有關,而CCTV也是在災難報道中時首次以這么快的速度發布新聞,與過去報道中的時效比較有所突破,但還有待提高。
二、新聞選擇的差異
在新聞報道中,除了及時準確地報道災難本身之外,還應考慮到受眾的心理需求,讓受眾了解到生命在災難中的真實情況,以彰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自然災害,中日媒體在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選擇上,表現出不同的傾向性。
下表所列出的是日本大地震發生后一周內,央視新聞頻道重點播報的新聞信息。可以看出,除了對事件中重要信息的強調外,中國救援物資的抵達、中國救援隊的行動,成為僅次于這些新聞信息的重點內容,并且在不同欄目和節目中以重復播報的方式進行了反復強調。
議程設置的思路無疑成為我們在新聞信息選擇上的重要方法,也使得我們在新聞的傳播中很容易形成“國家話語”的語態形式,尤其是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在國際傳播中發出“中國聲音”、表達“中國態度”的形勢下,將信息選擇有序化和集中化,更容易形成拳頭力量,無疑更符合我國信息傳播的訴求。
NHK 是日本影響力很大的新聞媒體,側重于公共屬性,始終保持著“以我為主”的媒體第一價值,保持獨立和公信力,即便在大災來臨時也不曾改變。公共傳媒由政府資金來支持,但是播出內容與運作的獨立性是公共媒體的重要標志。此次日本地震在NHK的報道中,更為強調的是“信息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支點。
三、人文關懷的差異化表達
以這次日本大地震的報道為例,央視新聞頻道在地震報道的第一周中,加大了現場連線報道的力度。平均每次連線報道的時長都接近4分鐘,一天之內連線總時長差不多在1.5 個小時左右,全憑借連線記者的口述。這一方式的普遍使用與其說是為了獲取現場的第一手信息,不如說利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將記者的個人情感和感受充分表現出來,顯示了我們對“個人情感”表達的重視。同樣,在這次日本大地震的報道中,國內媒體無一例外關注了日本民眾冷靜的態度和面對災難從容不迫的心態,并且在后期報道中連續報道了“福島50人”的感人事跡。情感的宣泄和激勵,成為我們在人文關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對于災難的報道機制也相對成熟。面對災難,哀而不傷的報道風格逐漸形成。至于日本國民災后表現出的有序和鎮定,在日本媒體的報道中則基本被一筆帶過,對于常見的企業和個人捐款,更是一律不予播報。
NHK駐北京記者北川熏就此報道方式說道:“在這樣緊急的災后報道中,國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們要報道的。”報道方式回歸到更注重潛移默化的內在作用的“社會推動者”上來,在如何引起公眾注意,但又不引發焦慮情緒之間找到報道的平衡點。
因此,筆者認為,客觀地說,日本媒體對地震報道的專業化,以及他們對新聞倫理的充分討論,與日本頻遭自然災害的現實是密不可分的,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國家地震局 物理研究所.《1966年邢臺地震照片集》[M].北京: 海洋出版社,1985.
[2]顧功敘.《中國地震目錄》[M].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4.
[3]樓寶棠.《中國古今地震災情總會》[M].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6.
[4]王林等.《古今大災難實錄》[M].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呂海坡(1988-),男,漢,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