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
摘要:本文通過對成果導向教育內涵的剖析和對其特點的理解,對于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并使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得以應用。
關鍵詞:成果導向教育
一、引言
當前高職的課程改革基于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的主人,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成果導向教育是保證通過每堂課的教學最終實現任務引領型課堂的最佳方法。
二、“成果導向教育(OBE)”的內涵和理論依據
(一)成果導向教育的內涵。
成果導向教育是指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最早出現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OBE在美國教育界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術語。美國學者斯派帝撰寫的《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對此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把OBE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獲得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他認為OBE實現了教育范式的轉換。
(二)如何理解“成果導向教育(OBE)”的內涵。
1.OBE強調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功,即成功學習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
2.OBE強調個性化評定。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評定等級,并適時進行評定,從而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進行及時修正。
3.OBE強調精熟。教學評價應以每位學生都能精熟內容為前提,不再區別學生的高低。只要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他們都能達成學習成果。
4.OBE強調績效責任。學校比學生更應該為學習成效負責,并且需要提出具體的評價及改進的依據。
5.OBE強調能力本位。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標應列出具體的核心能力,每一個核心能力應有明確的要求,每個要求應有詳細的課程對應。
可見,OBE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先明確學習成果,配合多元彈性的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再將成果反饋來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
(三)“成果導向教育(OBE)”的特點。
成果導向教育能夠衡量學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學生知道什么,前者是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例如,傳統教育衡量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從幾個給定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答案。這種方法往往只能測試出學生的記憶力,而不能讓學生展示出他們學會了什么。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對內容的理解所體現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所體現的記憶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學生將掌握內容的方式,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
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因此,OBE是將學生置于發展他們的設計能力到完成一個完整過程的環境之中。OBE更加關注高階能力,例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等。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來獲得。
三、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教育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對比:
1.成果導向教育擴大了學生的成功的機會,為確保所有學生學習成功,學校適時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而傳統教育則限制學生成功的機會,因為學生受限于規定的課表,降低了學生取得成功的機會。
2.成果導向教育強調學生學得什么和能做什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推理。而傳統教育則強調教師教什么,重視知識的輸入。
3.成果導向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結合具體情境并應用團隊合作和協同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學習。而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
4.成果導向教育的評價方式與學習成果相呼應,能力導向,多元評價。而傳統教育則是用課堂測試的形式來評價。
5.成果導向教育強化溝通合作,鼓勵團隊合作。而傳統教育則是強調競爭學習,鼓勵相互競爭。
四、“成果導向教育(OBE)”教學模式實踐效果
1.學生成為學習真正意義的主人,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實踐鍛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學習者。教學中體現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體現了教學者激發受教育者運用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自我發展的原則,激發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還使學生學會了協調與合作,學會了爭辯與互助,培養了團隊精神。
3.教師的人格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師為搞好活動必須時刻保持最佳心境,充滿激情,做學生求知鍛煉的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相互影響,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4.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活動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學生在專業能力,自學能力,獨立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明顯提高。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使老師獲得了良好的心理感受。
對于學生來說,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了更多的成功體驗,學習過程中沒有了焦慮性,更加陽光,自信。
對于教師來講,由責任驅動轉變為動力驅動,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鼓勵每一名學生努力和進步,不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親切感。
五、結束語
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體現了教學相長,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并對教師各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知識點,在完成活動中鍛煉出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王珂,唐成棉. 淺議行動導向教學法[J]職教論壇,200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