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微在《敘畫》中提出“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的創作意境,對后世中國山水畫創作及發展不僅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包含了儒家、道家思想及玄學意識。本文結合意境理論分析《敘畫》中山水畫的意境美。
關鍵詞:王微;敘畫;太虛;意境
一
王微,南宋書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景玄,瑯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生于公元415年,據《宋書·王微傳》中記載:王微于“元嘉三十年卒,時年三十九。僧謙卒后四旬而微終。”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王微喜好與人通信,信的內容大多都談及繪畫。《敘畫》是他給友人顏延之的回信。他博學多才,《宋書·王微傳》中記載:“微少好學,無不通覽,善屬文,能書畫,兼解音律、醫方、陰陽術數……”“陰陽術數”指的是玄學經典《周易》。魏晉時期,士人們把《周易》視作研習玄學的必修書籍,同時《周易》被稱為“三玄”之一。
王微的《敘畫》表現出了較強的玄學意識,其中“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意指圖畫并不是技術的行列,繪畫應該與圣人的經典《易》象相同。“《易》”是指玄學經典《周易》。在王微看來,繪畫作品和圣人的經典是一樣的,有相同的價值,并且作畫的人非圣則賢。王微提出繪畫與《易》象同體,不僅進一步確立中國山水畫的價值,又提高了繪畫在歷史上的地位。另外“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太虛”即“空”、“極虛”,《敘畫》中意指在宇宙不客觀存在的、想象之中的、太虛無形的本體,并非實體。它是看不見的,而是出自于人心里的、想象之中意境。前人古籍中“太虛”的解釋有很多,《莊子·知北游》:“是以不過乎崐侖 ,不游乎太虛。”陸機《駕言出北厥行》:“太虛不可凌。”《文選·孫綽 < 游天臺山賦 >》:“太虛遼廓而無閡……”沈約《均圣論》:“而天地之在彼太虛……”王微《敘畫》中“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似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1]“太虛之體”意指天地山川之體態。“軀”《說文》是這樣論述:“軀,體也。”把它理解為“太虛之體”的“體”,因此“判軀之狀”構成“太虛之體”的一部分。這整句話的意思是,眼睛看到的山水景象是有限,視覺是有限的,只限于某個角度,所以看不到山水景象的所有角度,但可以用一管筆,描繪想象之中的山川體態,想象之中的山水景象比眼前看到的豐富,但不能全部描繪出來,以想象中的、表達自己情感的山水景象,結合看到的部分山水,將山川之精華集于畫面中,并使想象之中的山水景象,變成所看到的山水景象。對于“太虛之體”,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是這樣解釋的:“太虛即融靈之靈,體即山水,意謂以筆擬出太虛之靈所顯現的山水。”[2]王微并沒有用“擬太虛之體”來空談山水畫的意境,而是以后一句的“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對這一繪畫意境作具體的論述。
二
“意境”一詞最早用于文學創作中,后運用到繪畫上,主要是山水畫。所謂意境,感性的說,是一種內心的感悟、情感的抒發,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卻有令人意味無窮;而理性是說,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相生的協調。意境理論最先運用于文學作品創作中,之后王微將其引用的繪畫上。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卻與王微的“擬太虛之體”的創作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意境”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意”是主觀的,“境”是客觀的,二者融合的成為一種藝術境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由此,情理、形神統一,虛實協調就形成了“意境”。王微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本乎形者融靈”是形神一體,形死神滅,不可分割的。即是“意境”的一部分。在《敘畫》中王微提出繪畫要“明神降之”,是把精神、情感融入到繪畫創作中。“明神”意指人的智慧、天才、精神、情感、思想活動等。人的想象力亦屬“神明”的內容之一,古希臘的阿波羅阿尼斯指出“想象”是“指導”藝術家“造型”的特殊智慧。[3]
王微的“擬太虛之體”論,是“虛實”相生的山川體態。“虛實”相生是意境的結構特征。意境在構思上表現為實境和虛境的統一。“實境”是所看到的山水景象,實際存在的。“虛境”,故“太虛”,虛境是實境的審美升華,也是對實境的藝術創造和夸張描寫,體現了山水畫意境中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總之,虛境不能憑空想象、臆造,是根據“目之所及”的實境加以“明神降之”,描繪山川之精華的虛境。
三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在審美意識方面有所提升,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其中審美意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二是主觀精神的表現,從而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4]為此,繪畫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臆想的隨意拼合,而是主觀臆想﹑客觀事物的統一﹐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和生命,是主觀臆想和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王微通過“擬太虛之體”創作理論,描繪出山水畫的意境。
藝術的創作不是憑空想象、臆造,是借實際對象進行組織、構思,即“明神將之”與“太虛之體”的結合。王微《敘畫》是意旨注重主觀精神的表現,對山水畫中的虛實﹑形神﹑情景的表達,從而體現出山水畫的意境美。
參考文獻:
[1][3]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127頁.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0年,第146頁.
[4]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頁.
作者簡介:黃麗芹(1990—),女,籍貫貴州,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碩士研究生,美術學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