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簧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之一,富有濃厚的歷史底蘊的同時又極具審美價值。文章的創新之處在于將竹簧作為地方課程引入邵陽地區美術課堂當中,探究其實施的可行性,從而轉變竹簧以往拜師學藝的傳承方式。
關鍵詞:邵陽竹簧;民間手工藝;教學的可行性
一、邵陽竹簧的歷史背景
邵陽,古稱寶慶,現下設武崗、新寧等縣。地處亞熱帶氣候區,降水豐富,盛產竹子。竹簧又叫“翻簧”、“貼簧”,以楠竹內壁加工而成,質地細膩,色呈牙黃,裂性低,素有“竹象牙”美稱。其中簧主要指竹子去除竹肌后中間呈現象牙色的部位。竹簧藝術是從竹刻藝術中衍生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于一體的漢族傳統雕刻藝術。較竹刻而言,竹簧主要在“簧”上進行繪制雕刻,是邵陽藝術中最具特色的竹刻門類。
邵陽竹刻起源于明代時期的武岡縣,它是當時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吸引了數多對竹刻十分喜歡的文人墨客,這就使得邵陽竹刻藝術應運而生。清代時期,寶慶府竹刻藝人王尚志發明了竹簧技,他主要在“簧”上進行繪制雕刻,使原來單一的圓竹雕刻變得多樣化,故竹簧藝術成為了區別邵陽竹刻與其他地區竹刻藝術的主要標志。明清時期被皇帝出巡發現,深受喜愛,便廣為流傳。
二、邵陽竹簧的藝術表現
(一)邵陽竹簧的表現技法。
邵陽竹簧刀法精湛,制作技法別致,追求細致精準、生動傳神的效果。并善于將自然中復雜的景物給予高度的概括凝練,賦予其人性化的特點,以小見大,言簡意賅。它運刀疏密有致,用線極具金石韻味,將畫技與刀法巧妙結合,融為一體,以刀代筆,變化多端。制作者通過使用不同型號大小的刀具的中鋒、側鋒進行雕刻,使得線條有粗細變化,從而體現物體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二)邵陽竹簧的表現風格。
邵陽竹簧歷史悠久,是集觀賞和實用于一體的工藝品,它吸收了我國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精華,如:國畫、版畫、書法、金石等,主要以外型獨特優美,色澤素雅宜人,題材豐富多樣,構圖講究布局,意境悠遠而富有趣味獨具特色。
其多以南方地區山水風光、亭臺樓閣、花鳥蟲草、仕女人物、書法等為題材,通過詩書、畫、刻并行的方法將其細膩精準、生動傳神的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竹刻簧藝人憤世嫉俗,勇于追求理想生活、追求閑情逸致的世外桃源的心境寄托于竹簧藝術創作之中。
構圖上,竹簧深受國畫的影響,講究章法、布勢、疏密、主賓關系,注重畫面的前后關系,強調對美的認識和表達。從而使其獨具莊重典雅、秀麗優美、明凈輕快、瀟灑飄逸的藝術風格,給人以逸靜舒遠,熱情洋溢的藝術享受。
三、竹簧藝術的教育價值
(一)竹簧藝術是一種潛在的課程資源。
邵陽竹簧在200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立意、取材、構思、造型等方面融入了民間工藝手工者對自由田園生活的追求,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美的價值取向。是極具開發潛力的地方課程資源,在文化傳承上都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二)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竹簧的制作工藝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可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會接受大量的信息和經驗。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景物、動物都可以成為其創作靈感的來源。竹簧的制作工藝繁雜,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學生的能力會受到多方面的培養和鍛煉,尤其是自學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
(三)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
邵陽竹簧制作工序涉及到造型、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其素材主要來源于生活,如:亭臺樓閣、青山綠水等。學生在進行制作期間,會受到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事物,更加熱愛生活,有助于培養其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尊重和保護自然的態度。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收獲成功的喜悅,有助于保持身心愉悅,陶冶情操。
四、民間竹簧藝術引進中學美術課堂的可行性分析
新課程標準對地方課程對課程資源開發的要求。
在課程資源原開發與利用建議這一版塊,要求到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我國地大物博,地方型課程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風俗習與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專家、研究人員和美術教師認真努力的開展科研工作,有計劃、有組織的對這些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利用、開發,積極地編寫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對豐富我國的的文化資源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為地方學校提供了更合適教材,因地制宜,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研究與思考,開展極具特色的教學活動。
邵陽竹簧作為極具特色的地方資源,符合我國課程開發的要求。目前,該地區有17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項目,這就為組織人員編寫教材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邵陽竹簧制作的材料來源方便,且有竹簧技藝傳承人有教學的經驗。對學生而言,本土文化更易于接受和上手。以上條件為邵陽竹簧進入當地課堂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湘阜.寶慶府志[M].藝文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梅玉潔.小學民間美術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作者簡介:黃珊珊,女,1994年7月,民族:漢,湖南邵陽人,碩士學位,湖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