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英
摘要:境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根據教學任務等,在課堂中將教材中描繪的情境呈現給學生,拉近學生和教材中知識的距離,提高對其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服務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想及情感上都處于有待開發的狀態,因此,對他們加以有效引導與教育,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等產生極大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更有利于指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等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情境教學
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文化軟實力。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現代教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過去單一的重視知識教學模式向學科素養的教學方向轉變。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黃金階段,是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是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他們認識和了解社會,同時培養良好的習慣與品德,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促進學生的現實為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為基礎,使學生都能更好地學習、了解生活、社會的一門學科。創設情境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本文就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創設情境展開幾點分析和討論。
一、游戲創設情境,愉悅課堂教學
好玩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天性,游戲與競賽則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并且集體活動是陶冶學生情感的有效途徑。在集體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情感能相互感染,而且還容易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如果能在教學中采用游戲教學形式,更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道德情感激發出來。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學校”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開始畫一畫的游戲,讓他們尋找自己喜愛的學校景觀自由創作。再由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之間展開交流,將自己圖畫美麗的校園展示給其他伙伴看,并且展開優秀作品投票及簽名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從中還能生成另一個教學資源:感受同學之情,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還要明白珍惜友誼的道理。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只要加以引導,每一個學生都會有所收獲,而且還能讓學生帶著更飽滿的熱情、更濃厚的興趣進行今后的學習、生活。
二、講述故事,使學生入情入境
情境的創設方式多種多樣,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特點創設。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相對枯燥的課程,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當學生對其不感興趣時,教學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故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階段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在聽故事中明白所蘊含著的道理,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這里以“戰爭風云下的苦難”一課為例,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講述故事把學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當中,將戰爭故事生動地講述給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融入飽滿的情感,聲音洪亮,并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將學生引入到情境后,學生的內心是能深深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這樣利于激起學生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并且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通過對情境教學模式的創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會思考,使學生的思想在思考中得到升華。
三、創設音樂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音樂是一門語言藝術,更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有著很強的渲染效果,能引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利用音樂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吸引并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取相應的音樂去渲染氣氛,或歡快或悲壯,都能夠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孩子們都能帶著特定的情感去學習。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情感得以升華。利用音樂創設情境也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對本節課知識的探討積極性,已達到營造整堂課良好學習氣氛之效果。例如,在學習“伸出愛的手”內容時,就可以播放一曲《感恩的心》,通過歌曲感染讓學生去感受歌詞中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性強,決定著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中,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要適當開展實踐活動,達到知行統一,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促進道德行為準則的內化,并將所學知識用到實踐活動當中,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例如,可開展“愛護公共設施”“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等情境活動,鼓勵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升華所學知識。這樣也能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熱情最大化地激發出來,讓學生從書本到生活,形成聯系,從而愛上品德與社會課。在實踐中使學生的素養與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和提高。這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五、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是很容易產生好感的。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程,在這門學科中,如何才能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給學生以親近感,拉近學生與學科間的距離呢?教育的本質意義就是能夠回歸生活。為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課內外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根據教學需要,可以適當帶著學生去生活中去體驗。例如,在學習“春天里的發現”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融入到大自然當中親自去感受、去體驗,將教育的種子埋進生活的土壤中,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種好的生活習慣。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理解、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如此,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正確認識,更獲得了生活能力的提升。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給學生聽一首音樂,等。但是,要想更好地開展教學,把握小學生的心里特點,抓住興趣愛好,從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出發,依照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場合創設不同的情境模式是最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更容易使他們明白和理解一些知識的實際含義,更好地學習,更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德宜.試析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J].中外交流,2015,18(23).
[2]林鳳瓊.提高小學品生與品社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之創設情境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1).
[3]張亞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走進學生心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年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