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 409900)
機械通氣患者密閉式吸痰與開放式吸痰的效果對比分析
楊 慧
(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 409900)
目的 探究對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以及開放式吸痰的效果對比,討論其臨床應用意義。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2015年4月~2016年7月中機械通氣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式吸痰,實驗組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對兩組患者吸痰后心率、經皮氧飽和度進行檢測,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在吸痰后其心率以及經皮氧飽和度指標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數值改善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心率影響較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密閉吸痰系統取消了開放式吸痰中需要首先脫開呼吸機的缺點,是一種有效的吸痰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機械通氣;密閉式吸痰;開放式吸痰
現代機械通氣技術是現代臨床上一種常用于救治危重病患者的治療手段,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應當做好機械通氣患者的吸痰工作,避免患者發生氣道感染,影響患者的預后恢復。在以往的機械通氣吸痰工作中,往往采用開放式吸痰作為吸痰手段[1]。由于這種吸痰方式處于開放狀態,,同時在吸痰時也需要停止患者的呼吸機,影響通氣效果[2]。而密閉式吸痰系統則全范圍密閉,同時也可以避免脫開呼吸機,是一種新型的吸痰方法[3]。本次研究中選擇我院中收治的機械通氣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比了開放式吸痰以及密閉式吸痰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2015年4月~2016年7月中機械通氣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43.1±8.6)歲;實驗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1.9±6.8)歲。所有患者中包括肺部疾病23例,急性胰腺炎15例,心臟復蘇術后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式吸痰。首先按常規吸痰操作,在患者吸痰前,對患者給予純氧吸入2 min,其次選用12號吸痰管與吸引器連接,將通氣氣管斷開,并將呼吸機濕化后通過氣管口將吸痰管插入,將管口位置設定為氣管插管前段≤1 cm,將吸痰負壓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設定為100~150 mmHg,對患者連續吸痰大約15 s,取管時應當保持一邊吸引一邊旋轉緩慢將吸痰管取出,直至吸痰管完全取出,并在停止吸痰后將呼吸機連接,并繼續對患者進行2 min純氧吸入。
實驗組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同樣選擇12號吸痰管作為吸痰管,將吸痰負壓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設定為100~150 mmHg。將吸痰管緩慢送入患者氣道內,將患者痰液以及深部痰液吸引干凈。在吸痰過程中應當保持置管緩慢移動。如果患者存在附件,應當在吸痰管上加上附件長度,同時將吸痰時間控制在10 s以上。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吸痰后心率(H R)、經皮氧飽和度(SpO2)進行檢測,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吸痰后其心率以及經皮氧飽和度指標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數值改善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吸痰后心率以及經皮氧飽和度比較
各種因素所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而導致的,而低血氧癥、高碳酸血癥會對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狀況造成嚴重的影響[4]。就目前來說,現代機械通氣技術也是臨床上治療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降低臨床上重癥呼吸衰竭病死率。在醫學條件的不斷進步下,呼吸機的廣泛使用愈來愈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密閉性吸痰也在臨床上不斷應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5]。
密閉式吸痰能夠在不斷開呼吸機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吸痰,保證了患者的肺容量以及血氧飽和度,避免肺容量減少以及血氧飽和度的降低,能夠較好的維持患者的氧合,避免患者出現反射性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的現象。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吸痰后其心率以及經皮氧飽和度指標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數值改善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結果說明,對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心率影響較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密閉吸痰系統取消了開放式吸痰中需要首先脫開呼吸機的缺點,是一種有效的吸痰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徐紹蓮,夏 瑩,潘 燕,等.密閉式吸痰在ARDS機械通氣患者氣道管理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16):1512-1514.
[2] 高 巖,皮紅英,李 寧,等.不同吸痰方式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統順應性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570-572.
[3] 李岸英,梁武華,龐 瑜,等.密閉式吸痰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5):401-403.
[4] 陳清秀,蔡 榕.機械通氣患兒氣管內開放式與密閉式吸痰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0):1736-1738.
[5] 于海容,王婧婷,黃婷婷,等.機械通氣患者密閉式與開放式吸痰效果比較的系統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4):1-6.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7.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