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俠
(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 阜陽 236600)
無痛護理化干預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
車 俠
(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 阜陽 236600)
目的 探討無痛護理化干預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6年7月前收治的25例患者作為常規組,并給予常規護理;2016年7月后收治的2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并在常規基礎上給予無痛護理干預。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價,并觀察兩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為68.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6.0%;護理干預后VAS評分為(4.4±1.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5±1.0)分;觀察組輕、中度疼痛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以上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四肢骨折患者給予無痛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有效促進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無痛護理化干預;四肢骨折;術后疼痛;肢體功能;影響
四肢骨折是骨折常見疾病之一,多由暴力或累積性勞損造成,臨床多表現為疼痛劇烈、腫脹明顯,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動障礙,臨床手術雖能對骨折處進行修復,但術后伴隨的疼痛仍是影響患者術后鍛煉及恢復的主要原因[1]。隨著無痛護理概念的提出,加之患者對疼痛的認知逐漸提高,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我院針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無痛護理化干預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6年7月前收治的25例患者作為常規組;2016年7月后收治的2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會批準同意,且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9例,女6例,年齡28~52歲,平均年齡(40.5±6.4)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6例,閉合骨折4例,開放性骨折3例;觀察組男20例,女5例,年齡28~54歲,平均年齡(41.3±6.5)歲,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7例,閉合骨折3例,開放性骨折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臨床常規護理及止痛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無痛護理干預,即通過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評估,制定分級差異化的藥物止痛干預及非藥物無痛干預,并在以上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具體內容如下。
(1)疼痛評估
成立以科室護士長為組長,主管護士為小組組長,護士為組員的無痛護理化干預小組,由護理小組專職人員采用面部表情量表及視覺模擬評分(VAS)[2]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估,了解并記錄患者的疼痛性質及程度分級。
(2)分級差異化的藥物止痛干預
根據疼痛評估結果給予分級差異化用藥止痛治療:②對于VAS評分>4分患者,醫囑下給予止痛階梯護理,按時給藥。原則上輕度疼痛者給予口服非甾體類藥物干預,中度疼痛患者給予弱阿片類藥物干預,重度疼痛患者給予強阿片類藥物干預。在服用上述藥物中,及時觀察并了解患者疼痛緩解情況,對于中重度患者一旦疼痛有所減輕應立即減少藥物劑量,以避免長期或高劑量藥物副作用。其中對于疼痛耐受力較差或術后疼痛>5分者,可根據患者需要在醫囑下給予使用自控鎮痛泵(PCA)干預,使用前護理人員應詳細告知患者PCA的作用原理及效果,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方法,且使用期間應按照臨床一級護理要求定時巡查,及時查看并與患者溝通了解有無不良反應情況,如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通知醫生并立即停止使用。
(3)非藥物無痛干預
在止痛藥的治療干預下,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采用冰敷幫助患者改善局部水腫癥狀,促進毛細血管收縮,另給予熱敷等物理方法幫助患者降低痛覺神經興奮,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由于多數患者在劇烈疼痛感作用下多會造成不良心理負擔,繼而影響治療及預后,護理小組課可邀請心理門診醫生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緩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影響,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采取深呼吸止痛法、音樂止痛法及轉移注意力法等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4)早期肢體功能鍛煉
為了避免患者患肢長期僵直造成肌肉萎縮,護理人員鼓勵并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一方面由患者家屬幫助患者按摩的同時對肢體進行伸展及抬舉運動等被動鍛煉,另一方面鼓勵患者多進行自主伸展、室內簡單步行等肢體運動。在早期肢體鍛煉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及時主動糾正患者錯誤鍛煉方法或不當用力,教授患者正確的適時的鍛煉方式,避免加劇術后疼痛,引發術后并發癥。
1.3 觀察及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3],其中術后患者基本與常人無異,可自由活動及生活者為優秀;患者術后肢體恢復較好,但是自由活動能力及自理能力仍有一定局限性者為良好;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一般,同時自由活動以及自理能力不佳者為尚可;而患者術后并無明顯好轉,甚至更加嚴重,無法自由活動以及自理者為較差。優良率=優秀率+良好率。
采用VAS評分法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價,其中0~3分表示有輕度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表示有中度疼痛,疼痛明顯并影響休息但尚可忍受,7~10分表示重度疼痛,患者疼痛強烈,難以忍受。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版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或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fffffe±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為68.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2.2 護理干預后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VAS評分為(4.4±1.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5±1.0)分,且輕、中度疼痛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VAS評分比較
四肢骨折患者往往由于疼痛難以忍受,不僅影響術后肢體功能康復效果,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術后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無痛護理化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護理理念,通過全方位的護理措施,不僅使患者疼痛感顯著降低和改善,而且促進骨折的愈合以及肢體功能的恢復,并提高護理滿意度以及減少醫患矛盾[4]。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無痛護理化干預,主要通過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制定分級差異化的藥物止痛干預及非藥物無痛干預,并在以上基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為68.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6.0%,且觀察組護理干預后VAS評分為(4.4±1.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5±1.0)分,同時輕、中度疼痛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我們認為[5]這主要是由于無痛護理化干預幫助醫護人員加強對疼痛概念的認識程度,一改以往傳統的被動局面,促使醫護人員全身心投入到幫助患者緩解疼痛和解決痛苦的各項護理措施中,從而令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緩解;同時我們還加強了使患者在骨折手術前后的健康指導和心理疏導,使患者在各個方面得以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本研究中進行的初期功能鍛煉,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而且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鞏固與提高,有利于機體的恢復;而且大大降低了形成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綜上所述,對四肢骨折患者給予無痛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術后疼痛感,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有效促進患者的預后,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曹光巖.疼痛控制護理對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6):250.
[2] 李 地.無痛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術后康復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16,40(5):464-465.
[3] 郭艷玲,阮彩蓮.持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骸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484-1485.
[4] 張利萍.無痛護理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康復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8):52-54.
[5] 顏 麗,葉 明.持續性護理I-預對骨折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2):1358-1360.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7.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