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無錫 214187)
宮腔鏡電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術后護理及并發癥的預防效果分析
張玉芳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無錫 214187)
目的 分析子宮內膜息肉經宮腔鏡電切治療的術后護理以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為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予以宮腔鏡電切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及預防,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者組的術后并發癥產生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內膜息肉經宮腔鏡電切治療與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及預防,臨床效果確切。
宮腔鏡電切;子宮內膜息肉;術后護理;并發癥;預防
子宮內膜息肉尚未有明確的病發機制,可能和機體內部的炎癥以及不穩定的雌激素水平相關,臨床表現主要是子宮產生不規則性出血或者月經不調,對其治療的主要手段是宮腔鏡電切,經研究發現術后護理對于提升療效、促使恢復、術后并發癥的預防等具備重要的臨床意義。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為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45.6±4.8)歲;觀察組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46.7±5.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予以宮腔鏡電切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及預防,實施的具體如下。
1.2.1 預防出血及護理
患者在接受了宮腔鏡電切治療之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為陰道及子宮不規則性出血,和患者在術中的切割部位以及深度相關,和術口的結痂脫落以及感染相關,故術后需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密切關注,對其脈搏、心率、血壓進行隨時監測,對傷口的感染進行預防,且對暢通的導尿管加以實時確保。如果患者在術后的膀胱比較充盈沒有及時進行排尿,對子宮或是陰道會造成擠壓而產生出血,故術后需盡可能對膀胱充盈加以規避,進行及時的導尿相關處理。
1.2.2 預防低鈉血癥以及護理
在手術期間為了令子宮膨脹有助于實施手術,通常選取5%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作為膨宮液,但在術中多數的葡萄糖溶液通過靜脈吸收進至機體血液中,將機體血容量增加;若機體有過大的血容量,會致使患者產生低鈉血癥。在血清鈉濃度<115至120 mmol/L之時,會產生嗜睡或頭痛,最終導致昏迷。故術中需對子宮內壓力進行嚴格控制[1],令其≤100 mmHg,并對手術時間進行嚴格控制,最長不能>50min,對葡萄糖溶液過多的進入至血液中進行防止,術后對心率、脈搏、血壓以及生理狀態進行密切關注,若產生異常需及時處理,對嚴重患者實施藥物輔助性治療。
1.2.3 預防復發及用藥護理
子宮內病灶盡管得以妥善的處理,可是患者的宮頸及子宮依舊存有炎癥,子宮內膜息肉仍然有較高的復發率,故術后有必要實施藥物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增生和患者機體內部雌激素的水平存在較大關系,在降低雌激素的水平時,會增長子宮內膜,增加其厚度,進而將子宮息肉誘發[2]。予以孕激素類藥物能夠將子宮內膜在厚度上的增加與子宮內膜的增長有效減緩,進行對子宮息肉實現治療,術后患者使用藥物的劑量在個體上存有較大差異,需為患者制定出個體化應用藥物劑量方案,且對她們的服藥狀況進行監督。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的產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實施統計學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1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產生情況比較[n(%)]
子宮內膜息肉屬于婦科的一種疾病,因為女性在心理上比較敏感,且并發部位十分脆弱,多數女性對該疾病的產生及治療表現出擔心與恐懼,故對實施宮腔鏡電切術的患者實施護理與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具備重要的臨床意義。我院經以上一些列的預防及護理措施后,有效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在本研究之中,觀察組術后出血率、低鈉血癥產生率、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和吳群華[3]文獻相同。
綜上所述,將宮腔鏡電切治療應用在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中,經術后護理以及預防并發癥,將術后并發癥的產生情況減少。
[1] 鄧惠宜.宮腔鏡電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術后護理及并發癥的預防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33):69-70.
[2] 余歡歡.宮腔鏡電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7):75-77.
[3] 吳群華.宮腔鏡電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術后的護理探討[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6):697-69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27.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