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婷 婁衛詩 瞿懿韜
摘 要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信息的直接收集者和發布者,界定清楚其在學生行為危及公共秩序時的披露原則,對完善學生信息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國家司法秩序、國家行政秩序、學校管理秩序存在沖突可能性,在公共利益優先的價值抉擇下,輔導員披露信息應遵循責任豁免法定、披露與教育相結合、當事人影響最小三項原則。
關鍵詞 輔導員 保密責任 公共秩序 沖突 平衡
基金項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助,為《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制度研究》(16JDSZ2060)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蘭婷,成都工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婁衛詩,成都工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瞿懿韜,成都工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77
2012年教育部下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提出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人格尊嚴、基本權利。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管理、教育、引領學生的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學生學業、行為、品性、心理等各方面的私密信息,而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的服務與管理二重身份關系,決定了輔導員處理學生私密信息的雙重導向,輔導員作為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服務者,應該對其接觸的私密信息保守秘密,尊重學生的隱私權和信息權,但是輔導員同時是學生事務的管理者,從維護國家、社會、學校正常、有序的管理秩序的角度出發,可能會向上級主管或其他一些機構披露一些學生并不愿意讓他人知曉的信息,如此一來,學生的隱私權、信息權和學校的管理權之間就存在沖突,這一沖突最后集中在輔導員身上就體現為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之間的沖突。本文結合學生工作的實際情況,就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之間沖突的表現形式、價值選擇和平衡原則進行分析論述。
一、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之間的沖突表現
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有人說,輔導員的工作是最難的,因為它是以“人”為工作的對象,而“人”具有主體意識,是最不具有確定性的因素。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尚不穩定,其行為具有不確定的特點,可能脫離正常軌跡,危及公共秩序、公共利益或他人權益,在此情況下,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之間可能會發生沖突,具體而言,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一)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國家司法秩序之間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心理輔導時,發現學生有違法行為或正在為違法行為做準備,高校輔導員有兩種行為選擇:
一是遵循保密原則,明知學生的行為可能會造成損害他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不利結果,而放任這種不利后果的發生。
二是向國家司法機關上報學生的相關行為,但是學生可能會因為輔導員泄露談話內容不再信任輔導員,“信任”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輔導員失信于學生,可能會對以后的教育工作造成障礙,“輔導員-學生”之間知心朋友的關系難以建立。這時,高校輔導員面臨著遵循保密責任,還是為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披露學生信息的兩難選擇,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國家司法秩序之間發生沖突。
(二)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國家行政秩序之間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心理輔導時,如果發現學生有違反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行為,輔導員遵循心理輔導交談內容保密原則,則可能放縱學生行為不利后果的發生,對國家的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損害,如果輔導員向國家行政機關報告學生的不當行為,則又與輔導員的保密責任不相符合。譬如,在重大傳染疾病爆發之時,如果輔導員在心理輔導中了解到學生有患病可能性,輔導員遵循保密原則,隱瞞學生患病信息,可能會造成傳染病的擴散,危及更多學生的健康安全,為國家疾病防治工作增加困難,但是輔導員向學校或政府衛生部門上報學生的患病信息,如果學生對輔導員的上報行為有情緒上的抵觸,那么輔導員與該名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則會遭到破換。這時,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國家衛生安全之間發生沖突。
(三)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學校管理秩序之間的沖突
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交流時,不時會了解到一些學生違反校規校紀的事,比如,曠課、夜不歸宿、酗酒,甚至是考試作弊,通常情況下,這些違反學校管理秩序的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小,主要對自身人身安全或學業有著不利后果,輔導員對以上種種行為的處理,同樣面臨著遵守保密原則有損學校管理秩序建立,不守保密原則公開學生不當行為可能有損與學生信任關系的兩難選擇。
二、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之間的價值決擇
高校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國家的司法秩序、行政秩序以及學校的管理秩序之間存在沖突的可能性,兩者之間的沖突本質上是學生的隱私權、信息權與公共安全之間的價值沖突。一般情況下,基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性,公共安全的價值目標優于個人的隱私權和信息權。
每個公民個體都有追求生活及享有安全的權利,政府有義務尊重、促進、保障以及滿足這些權利,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渴望,是人權建立的基礎。同時,公民個人享有私密生活不被外人所知的權利,在當下的信息社會中,也享有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但是隱私權和信息權雖是一種絕對權,但它不同于生命權,并非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兩種權益具有相對性和社會性,當隱私權、信息權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時,利益衡量之中,并不是當然優先保護的對象。
人類社會生活具有公共性,整個社會的安全、有序,是個體安穩生活的前提,國家安全、社會有序是保障人權的最重要的客觀條件。只有在首先保障國家本身生存、社會井然有序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保障,即所謂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啟蒙思想家認為,個人組成社會時,必然要讓渡或放棄一部分權利,即接受社會在一定范圍內對自己的權利進行制約,從而保障國家利益的實現。當絕對維護個人的隱私權和信息權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時,個人的隱私權、信息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益之間存在緊張的對立關系,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會發生對抗和沖突。為了維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條件,各國法律都承認在個人私人利益與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可以對個體的權利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允許人們無限制地行使自身的權利而危害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但是也不允許任何人、任何機構以維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為借口而損害個人的私人利益。endprint
當然,對個人的隱私權和信息權進行限制是以保障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因此,其限制必然要求有法可依,在法律規定條件、程序、范圍內進行限制,并且需要設置一定的救濟程序,避免個人隱私權和信息權在以保障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名字之下被隨意踐踏。
三、基于公共利益豁免高校輔導員保密責任的基本原則
如前所述,在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和信息權而可能危及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時候,高校輔導員可以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披露學生的不當行為,并獲得責任的豁免。由于我國現在對于高校輔導員的保密責任尚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課題組認為高校輔導員基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學生信息的披露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責任豁免法定原則
高校輔導員出于對學生隱私權和信息權的尊重,應該對學生信息負有保密責任,但是高校輔導員在基于國家、社會、學校的公共秩序安全考量的情況下,可以披露學生的不當行為或信息,但是披露的程序、范圍應該由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輔導員主觀臆斷、擅自披露學生信息的事件發生。
(二)披露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高校輔導員對發現學生有危及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行為可以根據規定的程序向相關部門或人員進行信息披露,但是信息披露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輔導員的披露行為要圍繞“教書育人”這一教育工作者的終極目標而展開,輔導員信息披露是為了阻止學生不當行為危害后果的出現,而最為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披露,讓學生深切了解自己行為可能會有的嚴重后果,對學生起著教育、警示的作用。
所以,輔導員在進行信息披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將相關信息披露給相關部門,更為重要的是以此加強對學生的說服教育,從思想上消除學生的錯誤想法。
(三)當事人影響最小原則
大學生雖然已經年滿18周歲,從法律上看,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該具有成熟的思想和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但是從發展心理上看,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充滿著各種矛盾和不穩定性。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磨練,才能夠日益成熟的過程,在這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雖然可能會受到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沖擊,甚至會出現迷惑、動搖和懷疑等,但是大學生比較容易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處理思想矛盾,大學生的思想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可塑性,決定了輔導員在披露大學生的不當行為之時,應當盡可能保護涉事學生個人信息的過分曝光,盡可能做到對涉事學生影響最小,為涉事學生改過自新創造好的條件。
四、結語
隨著法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學生的權利意識覺醒,學生以其隱私權或名譽權受損而起訴學校的案子時有發生,雖然這一系列學生狀告學校的官司,學生學校各有輸贏,但是還是可以反映出在依法治國背景下,一些學校的某些學生信息管理制度僵化、滯后于逐漸提高的學生權利意識。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在學生信息收集及發布上處于第一責任人的位置,界定清楚輔導員在何種情形下可以披露學生信息,對于輔導員保密責任制度、學生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輔導員保密責任與公共秩序的沖突為研究視角,分析了輔導員的保密責任與國家司法秩序、國家行政秩序、學校管理秩序沖突的具體表現形式,提出公共利益優先的沖突價值解決方案,并結合依法治校的大背景和大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提出輔導員保密責任在與公共秩序相沖突時,應遵循責任豁免法定、披露與教育相結合、當事人影響最小三項原則。
參考文獻:
[1]周家倫. 高校輔導員:理論、實務與開拓.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2]駱郁廷、周葉中、佘雙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