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摘要:公共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和配置,是推動我國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資源的優化和配置,不僅可以調整高等教育的基本結構,同時還能增強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朝著內涵式的道路發展和前進,是當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務。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評價主要就是高等教育戰略和政策制定中的一項基礎問題,近年來,隨著各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我國各個區域中高等教育水平進行探究,并相應的比較分析我國中、東、西部區域中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區域差異
引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區域化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地區化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高等教育不僅是人力資本產生的重要途徑,更是推動經濟進步、引領科技開拓和創新的中堅力量,當前已經逐漸成為各地區發展的重要核心。近年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逐漸由原來的規模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在我國教育規劃大綱中表示,高等教育要想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我國區域結構的基本布局,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逐漸傾斜于教育資源短缺的中西部地區,力求實現各區域高等教育的協調有效發展,從整體上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質量。但是,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不平衡現象,所以導致各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差異也較為明顯。因此,為了充分了解我國各區域高等教育之間的差異和基本情況,本文通過教育評價指標的構建,來客觀評價我國各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情況,以及中、東、西部區域之間的差異,從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測量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
(一)教育評價指標含義
教育評價指標主要就是系統的整合各種高等教育指標,通過對高等教育體系中所具有的復雜成分進行測量,將各個區域中高等教育水平的基本情況和測量機制充分的體現出來。評價指標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對各個區域高等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二是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體系存在的區域特征進行描述。通常情況下,評價指標主要選取問題模式與歸納模式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從當前高等教育所處的具體發展階段,以及我國針對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導向考慮,借鑒和參考其他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結合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精確性,構建并設計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一般具有7個維度,主要包括整體規模、國際化、社會服務、多元參與、師資力量、經費投入以及信息化等,其中每個維度都會下設三到五個觀測指標。而且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通過PLS方程模型對各個區域中高等教育水平進行綜合計算和評價,最后按照計算結果來排列各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設計測量維度 選取評價指標
選取評價指標,首選要保證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信效度,并且還需要能夠及時反饋我國當前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模式和歸納模式二者相結合的設計方式構建模型,從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我國針對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導向考慮,設計和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
從指標體系所具有的7個指標中可以看出,社會服務、整體規模以及師資力量等主要可以將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基本發展現狀充分體現出來;而信息化、國際化等維度則是可以將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呈現出來;多元參與、經費投入可以將社會力量和各地區政府所進行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等情況展現出來。
在7個維度中,其中整體規模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區范圍內高等教育的實際發展規模或者是在校學生的實際數量和整體規模,不僅可以反映出某一區域中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發展情況和承載能力,同時還是評價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標;國際化主要就是某一區域高等教育體系對外所開展的合作程度和國家交流情況;社會服務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區范圍內高等教育院校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專業咨詢以及科學研究等各種途徑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社會服務;多元參與主要就是指在各個區域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其他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院校的支持力度和參與程度;師資力量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區范圍內高等教育院校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數量,教師隊伍具備高素養是提升教學水平的必要保障和基礎;信息化主要就是某一區域內高等教育對信息化的應用情況和建設水平,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重要保障;經費投入主要就是中央政府對各區域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和經費投入情況,區域政府所進行的經費投入是區域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保證和前提。
(三)確定測量方法 構建指標體系
主要通過PLS方程模型來計算各區域高等教育的實際綜合水平,其不僅運用客觀性較強的統計數據來評價和擬合主觀構建起來的指標體系,通過因子負荷的擬合來明確指標體系的權重和維度;而且這種方程模型在計算過程中還能夠避免受到小樣本量產生的影響。目前,PLS方程模型已受到了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并且廣泛的應用到了各種綜合評價中去,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主要將省作為基本研究單位,從橫向角度對除了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區域內的高等教育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并且將“平均水平”當做單獨的一個案例,所以樣本量大約為32個。本文為了有效避免樣本量小產生的影響,確保參數估計具有較強的穩健性,通常都會在計算過程中設定Bootstrap樣本數為1000或者500,其中1000較為常用。在數據分析過程中主要采取德國Ringle、will、wende和IBM SPSS聯合開發的SmartPLS2.0軟件來分析和處理。
在具體的研究模型中,指標體系中的7個維度主要為潛變量,而且每個潛變量都需要運用多個觀測變量的測量指標進行體現。通過相關的檢驗結果發現,初選指標中所具有的師資力量的“普通高校比(x4)”的負荷在0.5以下,而且t的檢驗結果不是非常的明顯,所以也就不能有效的將潛變量充分反映出來,需要將其刪除。而其他檢驗得出的指標和相對應的潛變量則會構成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endprint
通過上述指標分析,結合我國31個省份構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方程模型,如圖1所示。將指標體系的7個潛變量作為指標來檢驗唯一維度,結果發現任意潛變量中所具有的第一個主成分特點值都比1大,而第二個主成分特點值卻都比1小,這就說明潛變量全都通過了檢驗。最后運用SmartPLS2.0軟件進行運算,就能夠得出模型質量測量結果。
二、我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比較分析
(一)發展水平差異
在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萬人口中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1990年至2009年這一階段,這一系數由1990年的1.137下降到了2009年的0.448。從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數據來看,截止至2016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2625.3萬人。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的上與差異表現出了一種不斷降低的趨勢,從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來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國家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中所開展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等戰略的出現,對經濟落后省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當時國家市場經濟正處于起步階段,基礎教育落后的問題也是邊緣貧困省區在自身發展中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在高考的競爭中所面臨的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在從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問題的產生原因來看,高等院校的布局差異也是影響高等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北京地區可以被看作是國內重點高校較為集中的地區,在一些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份,省內可能只有一兩所高校可以被列入到全國重點高等院校的范疇之中。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部分省區高等院校招生政策的調整,讓區域高校布局差異所帶來的教育發展水平差異有所緩解,邊遠地區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對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的縮小也去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從全國的整體情況來看,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發展水平仍然處于一種相對不均衡的狀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差異性因素將會持續存在。
(二)分析維度結果
從前文中的論述來看,高等院校的整體規模、師資力量、國際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社會服務、經費投入和多元參與問題是對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主要測量指標。在利用與之有關的研究模型對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裝量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迭代方式的運用,我們可以發現,在平均變異萃取量方面,高等院校的整體規模、師資力量等因素均超過了0.5這一平均值,(整體規模的萃取量為0.868;師資力量的萃取量為0.868,國際化的萃取之為0.690;信息化的萃取之為0.847,社會服務的萃取值為0.754,經費投入方面的萃取值為0.726;多元參與方面的萃取值為0.562)綜合水平的萃取值雖然僅為0.482,但是已經與平均值相接近,在合成信度、測定系數、內部一致性系數等方面,維度檢驗指標也分別對與不同指標所對應的質量要求相匹配,也就是說,利用測量維度對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進行探究的探究模式是一種具有可行性的探究模式。在對除港澳臺以外的全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問題進行探究以后,我們可以發現,背景、上海、江蘇和廣東四省是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前四甲,其中,北京地區這七大維度的總得分為3.487分,上海地區的總得分為1.857分;江蘇地區的總得分為1.692分,廣東地區的總得分為1.032分。可以說,從這一種維度分析模式的分析結果來看,這四個省份在高等教育領域是位于第一方陣之中的,在對位于第二方陣中的省份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湖北、浙江、天津、山東、遼寧、四川、黑龍江、山西和河南等省(直轄市)是第二方陣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從師資力量因素來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山東這幾大地區位于全國的前列(相關得分分別為2.963分、1.969分、1.451分、1.067分和0.856分),在國際化水平方面,背景上海和黑龍江等省份的國際化水平在全國的前列。從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來看,國家對東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扶持,是引發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中部地區的教育問題應該成為國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從海南等省的高等教育發展經驗來看,對社會力量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輔助作用的優化,是對高等教育辦學機制進行優化的一種有效措施。
三、我國東、西、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
(一)地區劃分
鑒于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并且不同區域之間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為了能夠對我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進行全面、深入、系統地分析,筆者選擇將我國31個省份按照現有的三大經濟帶分別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其中在東部地區當中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在內的11個省份;而在中部地區當中包括吉林、黑龍江、江西、河南等在內的8個省份;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廣西、西藏等在內的十二個省份。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并且呈現出由東到西逐漸降低的趨勢。整體而言,東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最高,基本上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最低,而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中部地區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西部地區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東部地區分析
從整體規模上看,在東部地區當中,京、津、遼、滬、蘇、浙六省的高等教育規模最大且國際化水平相對較高。而從師資力量上看,除了冀、閩、瓊三省之外其余八個省份均擁有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自身綜合素質比較高。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京、滬、蘇、浙、魯、粵六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并且同樣具有較高的高等教育社會服務水平。從投入的財政經費上看,以京、津、滬、蘇、浙、粵六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力度比較大;蘇、浙、閩、粵、瓊五省則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融入了多元的社會力量,并且以蘇、浙、粵三省的表現最為突出。但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京津滬等地雖然高等院校聚集,有著較大的財政經費投入力度,但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卻鮮少能夠融入其他社會力量;反觀魯、瓊、冀、遼等省份,雖然沒有較高的財政經費投入水平,但其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能夠有意識地積極融入多元社會力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其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endprint
(三)中部地區分析
同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明顯偏低,但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擁有較大的整體規模,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辦學程度比較高,而師資力量不足和缺乏足夠的財政經費投入力度也是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劣勢所在。從整體規模上看,在中部地區當中只有黑、吉、鄂三省的高等教育規模相對較大且以黑龍江和吉林二省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最高。而從師資力量上看,也只有湖北一省擁有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自身綜合素質比較高。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豫、冀二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并且同樣具有較高的高等教育社會服務水平。從投入的財政經費上看,中部地區竟然沒有一個省份在全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方面有突出表現,除卻黑、吉、鄂三省之外,其余省份排名均為全國倒數;贛、豫、冀三省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融入了多元的社會力量,而晉、湘、皖三省無論是在財政經費投入還是社會力量參與方面均呈現出低水平,而這也嚴重制約了當地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
(四)西部地區分析
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遠遠低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并且在全國范圍內,西部地區中絕大多數省份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呈現出落后的發展態勢。但不同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力度非常之大,這也成為西部地區發展高等教育的一大重要優勢特征,但其整體規模偏小、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等發展劣勢也同樣不容忽視。從整體規模上看,在西部地區當中只有陜西一省的高等教育規模最大且國際化水平相對較高。而從師資力量上看,除了四川省之外其余十一個省份的師資力量均比較薄弱,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自身綜合素質普遍偏低。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川渝地區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并且同樣具有較高的高等教育社會服務水平。從投入的財政經費上看,以藏、新、寧、青四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力度比較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央政府比較注重對新疆、西藏、青海和寧夏地區的教育投入;重慶和陜西省則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融入了多元的社會力量,但廣西、貴州、甘肅等省份財政經費投入力度比較小且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鮮少能夠融入其他社會力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
四、全國31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分析
(一)類型一
本文將全國31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按照綜合水平、整體規模、師資力量、信息化與國際化、社會服務水平、經費投入以及多元參與這七個維度分別分成五大類型。而第一大類型即為東部地區的北京市與上海市,該類型擁有最高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并且在七個維度方面均表現良好,也就是說北京市與上海市的高等教育整體規模比較大、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信息化與國際化水平最高、政府有較大的財政經費投入,并且在社會服務方面表現突出。這主要是由于北京與上海分別是我國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本身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且高等院校集聚,但北京市與上海市在高等教育辦學當中的社會力量參與程度則比較低。
(二)類型二
在第二大類型當中主要包括了蘇、浙、冀、粵四個省份,在這四省當中除卻湖北省之外,其余三省均位于東部地區。雖然類型二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略遜于類型一,但從全國來看類型二中的四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江蘇、浙江、湖北和廣州四省分別雄踞我國的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因此其擁有較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并且擁有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社會服務水平;蘇、浙、冀、粵四省的經濟發展活躍度比較高,并且長期以來受到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重視教育,這也使得其雖然不及北京、上海對高等教育有著極高的投入力度,國際化程度也明顯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但其在高等教育辦學方面,多元的社會力量參與程度則位于全國之最,并有效補充了政府的財政性投入。
(三)類型三
在類型三當中主要包括津、黑、吉、遼、陜五個省份,在這五個省份當中除卻陜西省之外,其余四省均位于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類型三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稍微低于類型二,從全國來看,類型三中五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但其擁有較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師資力量也比較雄厚,并且擁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但由于黑、吉、遼、津、陜五省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加之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調整階段,因此使得類型三中的省份在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方面表現一般,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水平在全國范圍中處于中等水平;其在高等教育辦學方面多元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也同樣位于全國中間水平。
(四)類型四
在類型四當中主要包括冀、皖、閩、贛、魯等在內的十一個省份,這些省份平均分布于我國的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與類型三相同,類型四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同樣處于我國中間水平,但不同于類型三中各省份擁有較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類型四中的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普遍偏小,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另外類型四中的各省份經濟發展活躍程度一般,因此導致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以及財政經費投入力度相對較低,但是類型四中各省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社會服務水平卻明顯優于類型三;與此同時,其在高等教育辦學方面也參與了大量的多元社會力量,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補充了政府的財政性投入并成為高等教育實現長效發展的一大重要力量。
(五)類型五
在類型五當中主要囊括了晉、蒙、貴、滇、藏等在內的九個省份。在這九省當中除卻海南省與山西省之外,其余六省均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并且類型五當中的各省份基本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也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因此導致類型五當中各省份的人均生產總值比較低,人口數量也遠遠不及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類型五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比較低,并且在七個維度上高等教育發展得分也同樣偏低,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規模偏低,師資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以及社會服務水平較低、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等;但在此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類型五與類型一明顯不同,在高等教育當中擁有極高的財政經費投入水平,這也意味著我國當前正在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endprint
(六)區域分布特點
立足于我國各省份高等教育發展類型的區域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中的十一個省份之內均勻分布著五種類型,并且每一種類型的省份數量也相對平均,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從整體上來看,東部地區當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形態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多樣化特征。而中部地區一共包括了八個省份,其中有四個省份屬于類型四,屬于類型二和類型五的省份各有一個,另外還有兩個省份屬于類型三。因此同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當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形態擁有更加強烈的同質性。在西部地區中的十二個省份之內只存在三種類型,分別為類型五、類型四和類型三,而類型五中的省份最多共有六個省份,另外有四個省份屬于類型四,而類型三當中有且僅有一個省份,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西部地區同中部地區一樣,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形態擁有強烈的同質性,但就總體發展水平而言,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
結束語:總而言之,我國省份眾多,各個區域間的社會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各不相同,同時也使得各個區域間的高等教育也存在著明顯的質量差異。因此,本文通過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初步嘗試對各區域高等教育水平進行測量,為高等教育存在的區域差異提供實證依據和新研究視角。當前構建的測量模型還處于一種初級探索階段,所以只能將高等教育的區域發展情況片面的反映出來,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逐漸構建更加完善成熟的模型,為評估各區域高等教育差異和發展特征提供依據,方便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張男星,王紓,孫繼紅. 我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及區域差異研究[J]. 教育研究,2014,05:28-36.
[2]鄭晶晶,李世林,李廣宇. 綜合評價各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研究[J]. 管理觀察,2014,11:93-95.
[3]朱曉東,張忠家,王利軍. 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人力資本產出彈性視角[J]. 江西社會科學,2014,02:82-86.
[4]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課題組,方曉東,高丙成. 中國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研究[J]. 教育研究,2015,12:32-39.
[5]張海英,周志剛,劉星. 我國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綜合評價[J]. 統計與決策,2015,01:66-69.
[6]丁靜,朱靜,陸彥. 中國省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差異及其分類比較——基于31個省(區)市2012—2014年的面板數據[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96-102.
[7]王子晨,戚巍,郭江江. 我國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的測度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4:66-71.
[8]劉六生,姚輝. 我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及區域差異的探討[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34-139.
[9]趙琳,史靜寰,王鵬,王文,許甜. 高等教育質量的院校類型及區域差異分析——兼論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格局與質量格局[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05:1-12.
[10]張長青,王佳. 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區域非均衡發展的實證分析[J].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5,03:308-314+318.
[11]呂艷,胡娟. 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對區域創新的影響分析——基于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數據的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0,10:24-27.
[12]姚聰莉,于欣榮,趙小白. 教育與經濟視角:區域經濟差異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分析[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129-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