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繁
摘要:教學效果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錯綜復雜,本人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選取了職業道德,文化修養,能力結構,再結合學生因素等方面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作了簡單分析,加深自己的理解。
關鍵詞:教學效果;教師;因素
教學效果受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客觀教學環境和設施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文從教師角度進行了簡單分析,再結合學生因素等方面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作探討簡單分析,以分析其對教學效果的特殊影響。
一、教師因素——專業素養
(一)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
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水平的標志是教師公正。所謂教師公正即教師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公正作為對教師職業的一項重要道德要求,在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使每個學生認識個人的學習潛力,依靠個人的努力,爭取得到好的評價與成績。
2.有利于學生形成公正無私的道德品質,能給學生道德心靈以極其有益的影響,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公正、平等,激勵他們追求真善美,產生積極向上、樂觀的情緒,培養出優秀的品質。
3.有利于教師威信的形成,教師的威信在教師教書育人的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威信來自于教師令人佩服的言行。其中,能否做到公正,是樹立教師威信的一個重要方面。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師公正合理地處理同領導、同事和學生的關系,公正合理地評價領導、同事和學生,就會形成團結向上、勤奮進取的團體氣氛,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文化修養。
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擁有一定文化知識并加以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教師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文化素養應該包括三個領域:教師的任務是傳播文化,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建立在淵博普通文化知識基礎上的基本文化素養;教師應該是所教學科的學者,因此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并具備能駕馭本學科教學的學科文化素養;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培養人的專業工作,因此教師必須通曉必須的教育科學知識,并樹立體現在自身教育態度和理念中的教育文化素養。
(三)能力結構。
1.語言表達能力:要準確,簡練,具有科學性。清晰,流暢具有邏輯性。生動。形象具有啟發性。語言和肢體語言要巧妙結合
2.教育和教學的組織能力。要求教師具有駕馭教育和教學的能力,教師要善于組織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資源整合。
3.自我反思能力:要求教師具有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實現自己思想觀念和行為的鞏固,完善和變革的一種能力。
二、學生因素
(一)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是以教師為主,臺上教師講的口干舌燥,臺下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對于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評價:“在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在許多教師看來,‘知識這個概念就意味著會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觀念就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腦力活動和能力作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存在記憶里,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把它‘倒出來,那么,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那么在教學中就應該牢牢樹立起這一信念,并圍繞這一信念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今日推行的新課改就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注重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出發點的。實踐證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改實驗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動力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那么我們的成績就全優了。興致勃勃地學習,不僅是學生的幸福,而且是教師的幸福,這就是當代教育和教育者思想的主旋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興趣、態度,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三)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
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較盛行的是“啟發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狀態,讓學生從中得到勞動后成功的快樂,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時刻處于學習的最佳狀態。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就是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可見好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四)重視情感教育,提高學習效果。
青少年由于年齡小,在學習中常常帶有較強的情緒性,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卻常常用情感支配理智。課堂上情緒好時認真聽講,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情緒不好時,一個字也聽不進去。碰上喜歡的教師,功課再難也不在話下;遇到不喜歡的教師,就會拒絕“為這位老師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教育,多給學生微笑、關懷、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愛護和尊重,從內心對教師產生好感、信賴和敬愛。沒有情感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五)注重學習成效,提高學習效果。
人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對學習產生影響。成功的體驗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學生從學習的成功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把學習當作樂事,成為推動學習的誘因。而學習中多次的失敗,屢遭挫折的情緒體驗,會使學生焦慮、煩躁,情緒低落,把學習當成苦差。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創造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取成功的機會,都能品嘗取得成績的快樂。尤其對于后進生,更要設法調動其積極性,努力發現他們的長處,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對他們提出適當的要求,讓他們有成功和獲得自我實現的可能,這樣可以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
提高教學效果的因素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如教師教學明確目的,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學生學習要注意反饋,教學過程的設計等。
由此可見,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涉及到教學領域中對各方面的規律的掌握問題。僅就當前一般教師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來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等,是教師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