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耀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遼寧 沈陽 110819
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在日語中的受容初探
趙 耀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遼寧 沈陽 110819
擬聲繪景聯綿詞是聯綿詞中的一大類,以表達生動,韻律感強為特征。隨著中日語言文化交流,古代漢語中的部分擬聲繪景聯綿詞進入到日語中,歸入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本文利用明治以前、明治大正及現代三大時期的語料,從語義及語法功能兩方面歸納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在日語中發生的歷時變化,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其受容路徑,為研究漢語聯綿詞對日語詞匯的影響、漢語詞匯日本化等問題提供參考。
擬聲繪景聯綿詞;漢字擬聲擬態詞;語義;語法功能
聯綿詞(字),是漢語構詞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即聲音相同或相似的兩個字疊起來成為一個詞。其類型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為疊字,如“呦呦”;二為雙聲,如“淋漓”;三為疊韻,如“爛漫”。通過以上舉例可知,聯綿字構詞主要應用在古漢語擬聲法與繪景法中,可以說擬聲繪景聯綿詞是聯綿詞中的一大類。擬聲繪景聯綿詞早在先秦文學中就廣泛存在,尤以《詩經》《楚辭》為代表。擬聲繪景聯綿詞是“因聲見義”,其產生是經驗性的,主觀性的。隨著中國文獻典籍的東漸,漢日兩種語言發生接觸碰撞,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擬聲繪景聯綿詞是否進入了“日本特色”的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中;在進入的過程中發生了何種變化?這一問題,無論從中日語言交流,還是漢語詞匯的日本化層面上看,都是具有一定考察價值的。
首先對于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進入日語后的定位,通過對日語擬聲擬態詞辭典的調查,可以說其漢語出身及在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中的定位都逐步得到了認可。同時,金田一春彥(1974)、鈴木修次(1978)、劉玲(2003)及中里理子(2006)等研究均承認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中存在著出身于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的詞語,并將這些詞命名為“漢語系オノマトペ”或“漢語オノマトペ”等。關于這些進入到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的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在日語中的受容過程,縱觀前人研究成果,單談某個詞語的變遷為多,系統性、體系性分析則少;局限于某一時期的使用狀況為多,歷時研究則少。因此本文通過對“大系本文(日本古典文學)データベース”“青空文庫”以及“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三種語料庫檢索出的語料進行分析,從語義及語法功能兩方面歷時考察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在日語中的受容情況,并試總結其受容路徑。本文為論述方便,與日語固有的擬聲擬態詞(和語擬聲擬態詞)形成更好的對照,以下將把進入到日語的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稱為“漢字擬聲擬態詞”。關于考察對象詞的收集,將限定為『擬音語·擬態語4500日本語オノマトペ辭典』中“漢語オノマトペ篇”收錄的漢語來源可考的226詞。
在分述漢字擬聲擬態詞的歷史變化特征之前,首先就其使用情況作以簡述。根據本文使用語料庫特征,大體劃分明治以前、明治大正以及現代三個時段進行考察。
(一)使用數量
根據語料統計,在226個漢字擬聲擬態詞中,明治以前有所使用的為155詞;明治大正時期使用的為196詞,與明治以前相比新增55詞,消失18詞;在現代日語中使用的為146詞,與明治大正時期相比消失50詞,無新增詞。從以上數據可知,日語漢字擬聲擬態詞的使用在明治大正時期曾一度達到高峰。
(二)使用范圍
在明治期之前,尤其是江戶時期以前,漢字擬聲擬態詞主要出現于漢詩文、軍記物語文獻中,使用范圍有限。
①御民銜勒本君功,顧眄將聞矍鑠翁。
(『菅家文草 菅家後集』「臨別送鞍具總州春別駕」,p197)
②先づ木會義仲を誅戮の後平家を攻め傾けんが為に、或時は峨々たる巌石に駿馬に策て、敵の為に命を亡さん事を顧みず。
(『義経記』,p147)
進入江戶時期以后,漢字擬聲擬態詞的使用范圍突破了局限,開始使用于假名草子、御伽草子等描繪市井生活,面向大眾讀者的一般性文學作品中。
明治大正時期,漢字擬聲擬態詞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廣泛出現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及文學等領域的文章中。雖然漢字擬聲擬態詞的受眾群已不再局限于熟識漢字、精通漢文的知識分子層面,但仍屬于文學性、文言性較強的書面詞匯。
現代日語中使用的漢字擬聲擬態詞,不單出現于新聞、文學、政府公文等書面文章中,在博客、網絡論壇等口語性較強的文章中也廣有分布。由此可見,漢字擬聲擬態詞從使用之初至今,使用范圍由特殊到一般,伴隨著適用范圍的擴大,其書面語性質逐漸淡化,通俗性、日常性增強。
詞語是集語音、書寫、語義及用法為一體的綜合表意體。其中,語義與語法是詞語實際應用中考慮的關鍵要素。本文以漢字擬聲擬態詞實際用例為考察點,探究漢字擬聲擬態詞的語義及語法功能在日語中經歷的歷時變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對考察結果做總結性陳述,具體考察過程,請參考筆者其他拙文。
(一)語義
根據語料庫用例的調查,結合漢語及日語詞典的釋義,將漢字擬聲擬態詞語義方面的歷時變化特征總結為以下三點。
1.語義擴大
語義擴大,又稱為“語義一般化”,是指詞語的描寫對象發生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泛化。在日語的漢字擬聲擬態詞中也發生了此類語義變化。例如“轟々”一詞,《説文解字注》中對于“轟”字的解釋為“羣車聲也”(p730),可見此詞的原義為“群車而過產生的連續的巨大聲響”。再考察日語中“轟々”的早期用例,描寫對象也為“車(馬)”,遵循了漢語的原義。
④既にして車馬轟轟として電のごとくに往き、男女磤磤として靁のごとくに歸く。
(『性霊集』)
但在明治大正及現代的語料中,“轟々”的描寫對象不只局限于“車(馬)”,擴大至所有能夠發出連續大聲響的事物。同時在《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中,其釋義為“聲や音などがとどろきわたるさま”,也沒有描寫對象的特殊限定。
⑤だが、戦後の狂瀾怒濤は轟々とこの身に打寄せ、今にも私を粉砕しようとする。
(『死と愛と孤獨』)
漢字擬聲擬態詞之所以發生了描寫對象的泛化,本文認為是由于和語擬聲擬態詞在表達某類語義時存在詞語空缺,為了填補這一空缺,對表達相關語義的漢字擬聲擬態詞采取了適當改造所致。
2.語義縮小
語義縮小,亦“語義特殊化”,表現之一為詞語描寫對象范圍縮小。在日語漢字擬聲擬態詞中發生描寫對象范圍縮小現象的代表是“藹々”。在《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中“藹々”的釋義為“①雲や草木の盛んなさま。②柔らかで、穏やかなさま。気持ち、表情などが穏やかになごんでいるさま”。通過實例調查,明治以后尤其是現代,②義使用的比例遠高于①義的使用。而且在②義的使用例中幾乎均是與“和気”搭配(和気藹々)。本文認為,正是由于上述描寫對象的特殊化、限定化,使“藹々”只作為表達“穏やかさま”意的詞語使用,在實際運用中發生了語義縮小。本文將此類變化的原因總結為“因搭配固化引起的語義縮小”。
語義縮小表現之二,即多義詞的義項消失。漢字擬聲擬態詞“朦々”一詞,在《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中有四個義項,這四個義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對于自然事物昏暗狀態的描寫,一類是對人精神意識不清晰狀態的描寫。通過用例觀察,在明治以前兩類義項均有使用。
⑥地カヽリ 涙の霧や戀慕の霞。冥々。朦々朧々として。
(『近松浄瑠璃集下』「けいせい反魂香」)
⑦明々たる心を朦々たる心に掩てくるしむ事なかれ。
(『假名法語集』「盲安杖」)
而明治以后至現代,第一類義項的使用廣泛存在,但第二類義項卻幾近消失。進一步查閱小型日語詞典(《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明鏡國語辭典(第二版)》),“朦々”的釋義只保留了上述的第一類義項。
劉玲(2003)曾分析日語漢字擬聲擬態詞“?!钡恼Z義變化,認為其“見た様がもうろうとしてはっきりしないさま”與“物事に対する気構えや考え方が確かでないさま。気抜けするさま”兩義的消失,是因近世初期表達“はっきりしない”義的“ぼんやり”的出現,取代了“?!钡氖褂?。借鑒以上結論,本文認為詞形構造、表意特征與“?!本嗨频摹半?,其義項的減少也與“ぼんやり”的出現不無關系。本文將此類變化的原因總結為“因近義和語擬聲擬態詞出現引起的語義縮小”。
(二)語法功能
本文所探討的語法功能側重于漢字擬聲擬態詞的詞性定位??v觀漢字擬聲擬態詞的語料,可將其語法功能的變化歸納為以下兩點。
1.“タリ”型形容動詞用法的減少
根據“大系”語料的調查,漢字擬聲擬態詞在明治以前基本作為“タリ”型形容動詞使用。與主要作為副詞使用的和語擬聲擬態詞產生了明顯的差異。邱根成(2003)認為在古漢語中表音性形狀言(擬聲擬態詞)在實際使用中,定語的用例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狀語。由此可以推論,漢字擬聲擬態詞的早期語法功能是延續了其原本在漢語中的語法特征。
而進入明治以后,漢字擬聲擬態詞的“タリ”型形容動詞用法明顯減少,其中兼有形容動詞與副詞兩種詞性的漢字擬聲擬態詞使用狀況的變遷,更能說明這一趨勢。

表1 明治以后兼有形容動詞與副詞詞性的漢字擬聲擬態詞的使用情況
2.副詞用法的增多
在鐮倉時期的文獻中出現了漢字擬聲擬態詞作為副詞的使用現象,主要通過詞語后附加“と”或“として”實現。明治以后,漢字擬聲擬態詞的副詞用呈現出增多的趨勢。此外,在作為副詞使用時,部分漢字擬聲擬態詞在“と”的附加上表現出了自由性。田守育啓(1999)認為,日語擬聲擬態詞(和語擬聲擬態詞)中的二音拍反復型擬聲擬態詞在作為副詞使用時,“と”的伴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由此可見,“と”的伴隨與擬聲擬態詞的形態特征有關。根據“青空”的用例調查,具有“と”伴隨自由性的漢字擬聲擬態詞有35詞,其中除“齷齪”“蜿蜒”外,其余33詞從漢語的構詞來看均屬于聯綿詞中的疊字(如“堂々”)。由此可以推斷,由于漢語疊字與和語二音拍反復型擬聲擬態詞在詞形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引起了漢字擬聲擬態詞與和語擬聲擬態詞在語法特征上的趨同。
根據對明治以前、明治大正及現代三大時期的語料調查,可以斷定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進入日語后,即漢字擬聲擬態詞在語義與語法功能上都發生了一定變化。通過分述這兩方面的歷時變化特征,可以初步總結出日語對古漢語擬聲繪景聯綿詞的受容路徑。路徑一為與和語擬聲擬態詞同化。這一路徑主要發生在與和語擬聲擬態詞的詞形或語義相近的漢字擬聲擬態詞身上。路徑二為保留特征,作為和語擬聲擬態詞的補充。無論是漢字擬聲擬態詞還是和語擬聲擬態詞自身都存在一定局限,使兩者相輔相成,即可突破局限,滿足語言運用者的表意意圖。
擬聲繪景聯綿詞可謂漢語聯綿詞中的一大類。古漢語中其他類聯綿詞是否也同樣被日語吸收,吸收路徑是否也符合本文總結的特征還有待考證,因此也可以說本文是對古漢語聯綿詞在日語中受容情況的側面的、初步的研究,尚有待完善與深究之處。
[1]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國語法理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2]劉玲.漢語オノマトペの受容に関する研究-AA(ト)型の語の意味変化を中心に[D].筑波大學.
[3]小野正弘.擬音語·擬態語4500日本語オノマトペ辭典.小學館,2007.
[4]趙耀.日語中漢字擬聲擬態詞研究[D].南開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4.
[5]許慎撰,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7.
[7]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小學館,2000.
[8]北原保雄.明鏡國語辭典(第二版).大修館書店,2010.
[9]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三省堂,1997.
[10]邱根成.論“タリ”文語形容動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1).
[11]田守育啓.ローレンス·スコウラップ.オノマトペ-形態と意味-[M].くろしお出版,2000.
趙耀(1988-),女,遼寧沈陽人,研究生,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助教。
H
A
1006-0049-(2017)18-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