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銘 李佳穎 王涵沁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高校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探析
鄧 銘 李佳穎 王涵沁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加強高校學生社區的黨員志愿服務工作有利于黨建工作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提高學生黨性修養,增強基層黨組織活力。同時,能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榜樣示范作用和先鋒帶頭作用,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打破傳統、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班級為基本單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自高校擴招以來,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生師比升高,學生日常教育管理逐漸從傳統的以院系、班級為單位的模式向以學生生活區為主的學生社區模式轉變。學生在社區學習生活的時間、空間遠遠多于在教室。在社區通過開展大學生的黨員志愿服務工作,有效補充了課堂的教育和教學,成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二)促進社區發展、探索學生社區管理新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數量增加帶來的矛盾和沖突是高校學生社區管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大學生黨員在社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學生從被管理者向為同學提供志愿服務的角色轉變,并成為社區日常學習、生活的主體。大力推動學生黨員融入社區的日常運轉,發揮黨支部、黨小組在學生社區的主觀能動性,能有效解決社區維修管理人員不足、治理手段單一、服務意識不到位等問題。
(三)提高大學生黨員實踐能力、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活力
通過在學生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大學生黨員能夠將黨員的先進性與服務性,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并服務于社會。同時構建學生社區黨組織的組織體系,靈活設置以樓棟或者樓層為單位的黨支部,不斷推進學生黨組織設置升級,創新組織生活載體,學做結合,有利于增強基層黨組織活力。
通過對本校各社區的走訪、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訪問、對學生問卷調查等一系列方式,采集了大量的數據,并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對目前我校社區黨員志愿服務現狀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
(一)社區方面
我校現有學生社區5個,其中本科生4個社區,通過對各社區的訪問、與社區工作人員的交談了解到各社區開展黨員志愿服務工作的具體情況,目前大部分社區已相繼開展黨員服務工作,如:樓層值班、巡邏和社區環境治理等。但主要是以學生干部值班為主,學生黨員參與性不夠,缺少必要經費支持。
(二)學生方面
我校共有在住學生4萬余人,通過問卷為主、訪談為輔的方式,發放300份問卷,范圍遍布全校5個社區,平均每個社區發放60份問卷,收回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78份。問卷調查結果見下表1:

表1 問卷部分調查結果
根據表1的問卷調查結果,有79.14%的學生了解社區黨員服務,但參與度不高,參與過黨員志愿服務的只占64.75%,但大部分學生表示參與服務的過程是快樂的,調查顯示只有一半的學生社區有專人管理黨員服務工作,91.73%的學生認為黨員應該參與志愿服務,有52.52%的學生認為黨員社區服務機制不完善,28.78%的學生表示在參與服務工作后未獲得激勵。
目前,高校學生社區的黨員志愿服務工作已進行許多有益的探索,以輔導員老師為主體,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確有實效。但在實際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缺少經費支持、學生黨員服務意識較低、參與服務的持續性不高等,也對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急需解決。
(一)參與的主動性不高、注重形式,服務意識不強
首先,大多數同學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是在老師、班干部或者黨支部的組織下完成的,自行單獨參加的比例較低,從某種意義上不符合志愿服務的本質精神,還未徹底完成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的轉變,導致志愿服務意識不強,參與性低等情況。同時,部分志愿者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只注重形式,不切實際,普遍存在功利性、目的性,再加上志愿服務工作的激勵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參與志愿活動積極性不高。
(二)黨員志愿服務體系不完善
當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的制度及組織體系不健全、不成熟,開展的黨員志愿活動無規律可循,有一定的隨意性,既沒有相關的制度支撐也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急需建立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
在組織管理方面,缺乏統一、規范的管理;黨員志愿服務考核、記錄不完全、激勵不到位等;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具體的工作職責和要求,參與者缺乏自主性,沒有主人翁意識。在個人層面,大多數黨員志愿者未接受過系統培訓,缺乏技能訓練,不能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技能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缺乏自我認知,沒有主人翁精神,不能充分整合資源,發揮個人特長。
高校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要以發揮黨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用作為目的,從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發,從學生反映最多、矛盾集中的問題著手,積極探索,研究對策。通過調查研究及對300份調查問卷的分析討論,筆者認為完善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的措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加強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需要結合學生發展特點,構建服務社區、適合學生、發展學生的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建設,重點加強學生黨員開展志愿服務的考核與管理,對黨員志愿者的工作職責、目標和服務技能,以及考核指標等內容做出明確的要求。同時,大力建設和發展黨員志愿服務組織,健全社區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機制,使黨員社區志愿服務逐步規范,這是有效開展學生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工作的組織保障和制度支持。同時,可以為社區黨員志愿服務設立特定指揮和領導機構,針對學生社區的日常服務和急需解決的困難,進行專門指導,提高志愿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強化培訓、提升大學生黨員服務能力
大學生黨員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自身還處在價值觀念的形成時期,對社區服務的了解有限。高校是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的督導者,督導旨在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能力及內涵,所以高校應組織相關的部門對黨員定期的培訓、持續的監督、指導,使黨員在思想上明確志愿服務的方向,提高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培養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能力,鼓勵他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構建黨員社區服務長效機制。
另一方面,注重專業化培養,結合所學專業發揮特長,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根據大學生的專業和所處的社區開展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服務技能,為社區提供更加專業化、優質化的志愿服務,從而保證服務質量。
(三)創新激勵機制、調動黨員服務的積極性
激勵機制是高校志愿者管理的重要環節,合理的激勵能有效提升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雖然參與志愿服務是基于個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追求,但大多數同學在參與服務的同時,希望自己的勞動或付出能得到認可,能獲得社會尊重與榮譽,從而實現自我滿足。因此,必須對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黨員給與一定的激勵,如學校可定期組織對開展社區服務的團隊及個人進行表彰,并在學生素質測評中給與一定傾斜政策,同時,對先進個人或團隊的優秀事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宣傳,營造“踐行兩學一做,人人創先爭優”的良好文化氛圍。通過構建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和長效機制,才能永葆志愿服務的生命力,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學生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1]宋益國.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探析——以閩南高校為例[D].華僑大學,2013.
[2]周燕.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4.
[3]宋宇,楊浩,李明,等.建立大學生黨員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探析[J].北極光,2015(11).
[4]陳欣雨.當代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參與狀況調查[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4(2).
G
A
1006-0049-(2017)19-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