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72017年上半年畜牧業熱點事件盤點
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2017年已經過半,上半年的畜牧業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環保政策嚴格、疫情形勢嚴峻等諸多挑戰,站在年中的時間節點,讓我們沿著上半年的時間軸,梳理出畜牧業的熱點、要事,不僅為了盤點過去、總結經驗,更為了洞察趨勢,謀劃未來。

2016年4月,農業部發布了未來五年生豬產業規劃,在環保壓力下,豬場禁養區要實行關閉或搬遷。
如今,進入2017年,全國禁養區內豬場關閉拆遷已經浩浩蕩蕩展開,多地政府紛紛下發具體文件,明確拆遷最后期限和補償措施等,“南豬北養”已成趨勢。而除了“南豬北養”外,行業需要面臨的環保問題更加嚴峻,根據發改委規定,新建規模養豬場環保投入比重占總投資的40%以上,投資運營成本大大提高了養殖業的準入門檻,這也將進一步促使行業集中度提升。
自國家大力整治畜禽污染以來,全國各地掀起關停豬場之風,盲目關停現象此起彼伏。對此,農業部今年終于發聲,指出“一關了之”的過激現象,表明豬場不能一關了之。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不該禁養的不能禁,防止盲目擴大禁養范圍。“如果簡單地關停養殖場、禁養限養,它不是發展,那是不發展,盲目的‘一刀切’導致生豬供應后續嚴重不足,后果就是沒有臭、沒有污染,但也沒有肉吃了。”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說。國務院也下發文件,指出避免只要環境不要生產的極端片面做法。6月27日,全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會議在長沙市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會議上說,“抓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要堅持保供給與保環境并重”。這也披露了生豬禁養“一刀切”的狀況,業內認為,汪總理的講話對遏制地方盲目關停豬場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7月10日,農業部網站發布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方案》提出,各地農牧部門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要求,配合環保部門依法劃定或調整禁養區,防止因禁養區劃定不當對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沖擊。
“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位行”,可以說是豬周期的不變規律,讓養豬企業頻繁糾纏在大盈大虧的“生死局”里。
經歷了2016年最強“豬周期”行情后,賺得盆滿缽滿的生豬養殖戶們,不得不又一次步入豬價快速下行的周期慣性里。2017年4月,全國很多省區還有16元/千克的豬價,而到了5月,全國生豬均價已跌至13.84元/千克,僅有少數幾個省區豬價還在14元/千克以上,養豬行情已全面逼近盈虧平衡線。在6月份,豬價終于開始反彈,整體緩慢上行,但是消費乏力,上漲仍待時日。
2017年,大企業對于豬市版圖的擴張從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溫氏完成東北區域千萬頭豬規模產業布局。大北農與天津食品集團簽訂100萬頭生豬一體化合作項目,與錦州市簽訂300萬頭生豬一體化合作項目,并且1 650萬美元收購美國華多100%股權。金新農出資20億元建設年出欄百萬頭生豬項目,完成收購武漢天種,持股80%。海大集團斥資16億元在貴港市啟動生態養殖項目。正大集團將在青海投資建設5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德康農牧100萬頭生豬養殖產業一體化項目簽約落地內蒙古等。東方希望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投資了75億元布局生豬產業化項目。
2017年對于蛋雞養殖戶而言,可以說是難熬的一年。蛋價“雪崩”,眾多養殖戶上演按只賣母雞一幕。自2017年春節以來,全國各地的雞蛋零售價格持續低位運行,各個省市雞蛋價格都刷新歷史低位。
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雞蛋市場行情較好,蛋價最高時可達12元/千克,因為養雞利潤高,市場行情好,許多養殖戶跟風養殖,提高了存欄量和產蛋率,造成雞蛋產量不斷攀升。供給過多,造成價格持續下降。
“產能過剩”陰影未散,“H7N9”愁云又罩,近年來養雞業屢受突發事件襲擊。因為H7N9,家禽本地滯銷,而一些運輸公司又暫停活禽運輸,企業不得已宰殺掩埋家禽。H7N9流感疫情面前,家禽養殖業遭遇“冰點”,禽類產品“白菜價”,養得越多,虧損得越多。效益重度虧損下禽業受重創,許多準備更新雞群的養殖戶處于觀望狀態不敢補欄,有的干脆改行。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初步估算,這次疫情使全國家禽行業損失超過百億元,波及企業和農戶4 400余萬戶,僅雛雞損失每天就達2 000萬~3 000萬元,活雞損失每天超億元。
目前來看,H7N9在家禽上只表現帶毒,并沒有證據證明,H7N9病毒能直接從家禽傳染到人。全國數以億計的養殖、屠宰和食品加工從業者還沒有直接被感染的病例報道。社會上報道的因感染H7N9死亡的病例,大部分是年老、體弱和有并發癥的人,并且是極小概率事件,不必過度渲染和驚恐。
我國科技人員最新研發的H7N9亞型流感疫苗投入生產使用。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采用反向遺傳技術,構建出安全高效的H7N9滅活疫苗生產種毒,經嚴格評價,新的疫苗毒株對禽類和哺乳動物均無致病力。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研究員田國彬表示,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我國的養雞場發生了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總的來看,2017年秋季、冬季、2018年春季,總體的禽流感發病率不一定比2016年低,但是使用疫苗預防后,禽流感發病率要比不用疫苗低得多。
6月27日,暴雨在我國南方湖南、云南、福建、廣西等省區肆虐,如廣西桂林等地出現了大規模的內澇現象,家禽業損失慘重。數據顯示,入汛以來全國共出現18次降雨過程,先后有13個省份的175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公開信息顯示,安徽省死亡或沖走生豬近8萬頭、家禽1 200余萬只,湖北省因災死亡豬超8萬頭,禽類逾360萬只,江西省死亡家禽520余萬只,水產行業損失不可估量。今年的災情比去年更為嚴重,具體損失還有待統計。
根據美國方面提供的數據,中國的牛肉進口額從2012年的2.75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25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牛肉進口市場,但很可惜,沒有美國農場主們的份額。然而,今年事情發生了轉變。
在2003年之前,美國曾是我國主要的牛肉供給國之一,隨后因瘋牛病,我國停止了對絕大部分美國牛肉的進口。如今,中美兩國在“百日經貿計劃”中簽訂議定書,我國同意開放美國牛肉的進口。6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質檢總局關于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即日起,允許美國牛肉輸華,同時美國輸華牛肉應符合《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
對于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許多養牛者有抵觸心理。不過,中國牛肉市場近幾年迎來了多個世界級牛肉大國的進口高潮,無論澳大利亞還是巴西牛肉,都沒對我國牛肉產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美國牛肉此次來勢洶洶,價格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比本土便宜。以首批進入上海的美國牛肉的預售價格為例,300 g菲力牛排售價228元,眼肉牛排400 g售價258元,不僅價格高于國產牛肉,而且比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的進口牛肉價格也高出不少。既然不是物美價廉,中國市場也經得起考驗,預計美國牛肉對國內市場沖擊有限。
巴西“黑心肉”震驚世界中國已暫停進口
3月21日,巴西曝出“黑心肉”丑聞,肉類加工企業涉嫌買通政府監管人員,加工、出口問題肉,給這個肉制品出口大國的國際形象蒙上陰影。中國已暫停進口巴西問題肉。
加拿大進口豬肉檢測出“瘦肉精”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也是加拿大最大的豬肉市場之一。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5月26日通知了加拿大食品檢驗局,稱一批27 t的冷凍豬蹄中含有萊克多巴胺,該問題可能影響到兩國貿易。
重慶口岸查獲27 t丹麥輸華豬肉腐敗變質
6月28日,重慶檢疫局在重慶黑石子垃圾處理場對近期查獲的變質凍豬頭進行了監督銷毀。此次銷毀的丹麥凍豬頭共計1 219箱,重達26.991 t,貨值4.2萬美元,系重慶口岸首次檢出丹麥輸華豬肉腐敗變質。同時為維護國內收貨人的合法利益,該局及時出具相關證書,幫助、指導企業向承運公司進行索賠。
《環保稅》作為我國首部環境保護法,經歷了6年的立法進程,2016年12月25日最終表決通過,實施時間為2018年1月1日,僅對存欄規模大于50頭牛、500頭豬、5 000羽雞、鴨等的禽畜養殖場征收。稅法規定,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再征收排污費,改“排污費”為“環保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