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劼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IVAP與PICC在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的臨床研究與對比分析
周 劼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目的 探討IVAP與PICC在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方法 利用回顧性分析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PICC,觀察組采用IVAP,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結果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不大,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IVAP與PICC在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中應用,同樣有很好的效果,但是IVAP相對PICC更適合應用于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中,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
IVAP;PICC;胃癌晚期;低血糖;對比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比較高,而且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據有關數據統計胃癌全國平均死亡率高達20/10萬,多發于50~60歲人群[1]。胃癌是一種消化道疾病,晚期胃癌發現時很難治療,而且常常伴有并發癥,其中低血糖是胃癌晚期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胃癌晚期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必要要給予經脈輸液,補充血糖[2]。但是傳統的經脈輸液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目前臨床上一般用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穿刺置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植入式靜脈輸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對患者實施經脈輸液,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就IVAP與PICC在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的效果實施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2~85歲,平均(62.14±2.16)歲;病程1~11年,平均(5.24±0.45)年;所有患者均沒有嚴重的肝腎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外傷史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PICC實施經脈輸液,廠家為美國巴德公司,型號為4 Fr;穿刺經脈點選取患者肘中經脈,然后將導管頭端置于上腔靜脈,穿刺點用無菌敷貼覆蓋,術后注意加壓2 h,加壓方式用彈性繃帶。
觀察組采用IVAP實施靜脈輸液,廠家為美國巴德公司,型號為4Fr。
介入科醫師在介入導管室實施操作,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后,由介入科醫師在DSA下植入的IVAP導管,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絲,然后將導管從穿刺鞘內放入經脈中,并建立皮下隧道和皮袋引出導管,將輸液港的注射座固定在患者右鎖骨下窩處,再連接注射座和導管,最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兩種不同置管技術在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以及6個月帶管時間內發生的不良反應,觀察穿刺點周圍皮膚情況,有無周圍皮膚硬化、疼痛、紅腫等不適反應,并完整記錄;同時棺材兩組患者全身感染、出血、血栓以及導管阻塞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做好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進行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1例疼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7%,對照組1例紅腫,2例疼痛,1例皮膚硬化,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觀察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但是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對照組并發癥為16.67%,兩組并發癥比較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n(%)]
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由于疾病的存在,心理承受的壓力比較大,而且胃癌屬于消化道疾病,晚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導致低血糖,血管質量比較差[3]。在長期治療中需要靜脈輸液,輸液過程中容易出現靜脈炎、外滲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臨床上開始使用PICC和IVAP實施靜脈輸液處理,其中PICC操作安全、穿刺成功率較高,不容易脫管,留置時間長,而且感染率和并發癥率均比較低,減少工作人員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效果[4]。IVAP主要由注射座和硅膠導管兩部分組成,可完全植入體內并長期留置,為長期輸液治療及化療病人提供可靠安全的預留靜脈通路[5]。減少了反復靜脈穿帶來的痛苦,降低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發生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無明顯的差異,但是觀察組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IVAP應用于胃癌晚期并低血糖具有更好的效果,不僅降低患者輸液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而且有效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PICC和IVAP在胃癌晚期并低血糖患者輸液中的應用,發現兩種輸液方法應用在患者臨床質量中均有很好的效果,能夠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輸液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但是相對來說IVAP在降低患者并發癥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能夠有效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輸液方式,值得在臨床上上推廣應用。
[1] 吳燕琴.淺談胃癌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并發癥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當代醫藥論叢,2014,25(19):114-115.
[2] 李 琦.腫瘤患者PICC相關上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15.
[3] 王金梅,劉春萍.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血栓性靜脈炎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36(26):508-509.
[4] 張 起.老年胃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血栓性靜脈炎的綜合護理[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6,14(1):132-133.
[5] 汪小平,向 義.預見性護理對胃癌化療患者PICC留置時間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16(18):99-102.
[6] 魏 芳,陳 婷,劉 亞,等.延續護理及家屬同步教育對院外PICC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1):16-17,18.
本文編輯:李 豆
R735.2
B
ISSN.2095-8803.2017.10.178.02
課題名稱:IVAP與PICC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自籌課題,編號:Z3013316)
周劼(1979-),女,漢族,廣西南寧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靜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