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嚴玉蘭,勞素銀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全程護理對急診危重患者搶救的應用效果分析
劉紅霞,嚴玉蘭,勞素銀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研究對急診危重患者使用全程護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急診危重患者9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全程護理,將兩組搶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更高;在患者家屬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診危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全程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搶救效率,保證搶救效果,使患者家屬更加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急診危重患者;全程護理;搶救護理;使用效果
急診科室的患者病情多具備危、急、重癥等特點,再加上家屬多存在焦慮、緊張等情緒,一旦在診治過程中發生差錯或疏忽就會導致嚴重后果,并引發醫患糾紛[1]。相關的研究報道稱,急診危重患者容易出現較多的不良心理,進一步打破其生理平衡,甚至加重疾病的進展。而患者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低,同時對治療的期望又過高,因此很容易發生醫患矛盾[2]。本次研究中,對急診危重患者采用了全程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急診危重患者共9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3.7±5.8)歲;17例患者為心血管系統疾病,14例為呼吸系統疾病,10例為嚴重創傷,7例為腦血管疾病。觀察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3.9±5.6)歲;19例患者為心血管系統疾病,13例為呼吸系統疾病,10例為嚴重創傷,6例為腦血管疾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全程護理。
1.2.1 院前急救護理
急診科室快速出診,到現場后立即對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可能存在的分泌物進行清除,并給予氣管插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在建立靜脈通路時應盡量選擇上肢的粗大血管。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及時護送其回院,在轉送途中向科室報告患者的基本情況,使醫院能夠做好接診工作。
1.2.2 心理護理
急診危重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因此其心理和生理都會受到較大打擊,產生較大負擔,從而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提高患者機體的應激能力。護理人員應通過鼓勵的眼神、鎮定的語氣、友好的態度、嫻熟的操作技術向患者傳遞正面信心,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讓他們了解并感知到醫護人員對于搶救成功的信心。在患者意識有所恢復后,可對其講述基本的治療情況和治療效果,從而緩解其負性情緒。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減輕他們的負擔,并爭取得到他們的理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1.2.3 分診護理
由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急診分診工作,在接到患者信息后,立即安排搶救床、氧氣、滑板轉運等物品,并指導專職護送工人進行快速地推車出迎。盡快收集患者的主客觀資料,并通過SOAPIE公式對其病情程度進行判斷,以此安排搶救室:針對Ⅰ 類患者,由于生命體征極其不穩定,因此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很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導致心臟呼吸驟停或休克、嚴重呼吸困難、大出血、致命性創傷等。針對Ⅱ類患者,由于存在潛在的危險,其病情隨時可能出現急劇變化,所以必須給予嚴密觀察和緊急處理。
1.2.4 全程陪同
患者病情穩定后應進行各種常規檢查,護理人員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全程陪同,同時攜帶各種必需的急救設備:心電監護儀、急救箱、轉運氧氣筒、呼吸囊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和觀察,確保病情變化的及時發現,并能夠正確、果斷地進行搶救工作。在整個搶救和陪同過程中,及時向患者家屬解釋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相應的處置措施及實施目的,包括患者的預后情況,與相應科室做好交接工作。
1.3 評價指標
將搶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
搶救成功評估標準:患者經搶救,基本脫離生命危險,且生命體征平穩,疾病得到良好控制。
患者家屬滿意度評估標準:滿意度評估表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護患溝通能力、服務態度、轉運等多個維度,總分100分:滿意,>85分;較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更高;在患者家屬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急診危重患者通常病情復雜,且病勢變化快,需要得到快速敏捷、爭分奪秒的搶救,一旦稍有延誤可能會對搶救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在搶救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較強的應變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4]。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48例急診危重患者采用了全程護理,經對比可知,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家屬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全程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將傳統的護理措施進一步全面化、規范化,并保證了搶救措施和護理工作實施的全方位、程序化、準確性和快速性[5]。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充分的心理護理和病情評估為患者的搶救贏得了更多的時間,保證了醫護人員對患者情況的充分了解和全面考慮,因此搶救措施將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急診搶救過程中團隊的合作也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必須全力協助醫師的搶救工作,保障各項搶救措施的順利實施,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搶救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常規護理當中沒有重視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干預、舒適度護理,所有的護理措施均按照流程進行,不具備靈活性和個性化。而全程護理將患者及其家屬心理納入護理范圍內,將搶救工作進一步細致化,同時將針對性、人性化的護理措施融入到搶救工作中,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并滿足其基本需求,使搶救質量顯著提升。

表1 兩組搶救成功率、家屬滿意度對比[n(%)]
綜上所述,在急診危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全程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搶救效率,保證搶救效果,使患者家屬更加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1] 陳 嶸,余珍東,徐蔚臻,等.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醫學信息,2014,22(25):385-385.
[2] 楊麗敏,金 艷.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3(39):7832-7833.
[3] 褚 丹,黃紅霞,楊可可,等.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5,09(11):184-185.
[4] 羅程華,石 芬,胡 穎,等.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家庭醫藥,2016,21(9):145-146.
[5] 崔玉紅,王 梅,周愛華,等.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06):209-209.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