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英,王愛巧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骨一科,河北 邯鄲 056003)
早期護理干預在改善胸腰椎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紊亂中的作用分析
石彩英,王愛巧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骨一科,河北 邯鄲 056003)
目的 探究早期護理干預在改善胸腰椎術后患者腸胃功能紊亂的效果。方法 選取在2014年2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胸腰椎手術患者86例,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實驗組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基礎上施以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進行早期護理,并統計兩組預后指標,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術后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病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使胸腰椎術后患者腸胃功能紊亂狀況明顯減少。
早期干預;胸腰椎;腸胃功能紊亂
胸腰椎術患者受到手術創傷、代謝障礙、術后長期臥床、創口疼痛及麻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極易引起腸胃功能紊亂,損傷腸胃屏障功能,導致出現腹痛腹脹、便秘等現象,減慢患者術后機體恢復。本文旨研究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于胸腰椎術后患者腸胃功能紊亂狀況的效果,進一步改善預后指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4年2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胸腰椎手術患者86例。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3例。對照組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3.5±3.5)歲;男23例,女20例。實驗組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2.8±3.4)歲;男25例,女1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實驗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主動介紹早期護理干預流程,身體的創傷和疾病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和生活,患者極易受刺激,從而出現恐慌、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進行心理疏導,穩定患者情緒,關心詢問,認真傾聽,排憂解惑,緩解心理壓力,積極交流和溝通,給予支持與心理暗示,增強信心。為患者排便提供私人隱蔽的環境,避免患者自主意識抑制排便,精神壓力的緩解和顧慮的解除,能有效減少腸胃功能紊亂癥狀[1]。
1.2.2 身體護理
術前重視排便訓練,餐后半小時以按壓的形式刺激肛門,模擬排便,建立進食與排便建立相關聯的刺激反應,使患者逐漸適應床上排便且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2]。
定時更換患者臥姿,側臥、平臥、半臥位交替。每日進行腹部按摩,患者平臥,護理人員以肚臍為中心由內向外順時針打圈按摩,促進血液流通,加快血液循環。鼓勵患者進行自主的縮肛、收腹、下肢抬高、屈伸等床上活動。在醫生指導及護理人員輔助下進行個性化的早期活動康復鍛煉,加快腸道功能的恢復和術后創口的愈合。
1.2.3 健康護理
對患者進行營養健康知識教育,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保證營養均衡,進食前飲用蜂蜜水或溫開水,每日保持不低于2000 mL的飲水量。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顯微和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切忌生冷酸辣刺激性食物和豆漿牛奶等產氣食物。
1.3 療效評定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72 h內或>72 h的數據。評定指標:無明顯腹痛腹脹及便秘情況屬正常;存在腹痛、腹脹、便秘情況屬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排便情況
實驗組首次排便時間<72 h的患者為39例(90.69%)顯著高于對照組首次排便時間<72 h的患者30例(36.76%)。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95%,對照組為62.79%,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對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胸腰椎術后由于創口疼痛和刺激、麻醉及長期臥床導致腸蠕動減弱,心理壓力和精神緊張,不適應床上排便,自主抑制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紊亂。從而影響患者身體康復和機體恢復,增加住院時長,降低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給予對照組常規圍術期護理,給予實驗組心理、身體、健康等方面的早期護理干預,通過心理疏導,合理的飲食,按摩配以適當的活動和訓練,實驗組術后首次排便時間<72 h的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為13.95%,低于對照組的62.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胸腰椎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情況,通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癥狀,促進盡早排便,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少腹痛腹脹及便秘對病患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加快患者身體技能的恢復。
[1] 關春園.胸腰椎術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S2):345-346.
[2] 袁文萍,胡愛琴.早期護理預防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便秘的影響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3):167-168.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2.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