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鐘全聰明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四川 宜賓 644000)
?婦產科護理?
希望理論聯合理性情緒療法對全子宮切除患者護理干預效果的研究
陳 麗,鐘全聰明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四川 宜賓 644000)
目的 分析希望理論聯合理性情緒療法對全子宮切除患者情緒和希望指數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100例全子宮切除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按照全子宮切除術后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整合希望理論與理性情緒療法進行護理。8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Herth希望指數(HHI)比較護理前后患者情緒變化。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40.2±2.5)分、(45.4±3.5)分,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評分,(P<0.05);干預后,觀察組T維度、P維度、I維度和HHI總分分別為(11.8±1.8)分、(14.3±1.6)分、(12.9±1.3)分、(39.3±2.4)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希望理論聯合理性情緒療法可有效改善全子宮切除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面對病情和生活的希望指數,提高患者面對生活的信心。
全子宮切除;希望理論;理性情緒;希望指數
全子宮切除術仍為婦科常見的治療子宮腫瘤方法[1],但是,該種術式對婦女心理刺激較大,第二性征的缺如使患者失去生活信心和積極性,滋生自卑和消極心理,情緒焦慮、煩躁,甚至影響家庭和諧和夫妻生活[2]。希望理論模式是指通過提高患者認知,樹立對生活堅定的信念,可促使患者對未來生活設定期望目標,并努力實現,改善心理健康狀態[3]。本文以前瞻性研究方法對此進行研究,分析聯合應用希望理論和理性情緒療法對全子宮切除患者情緒和希望指數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100例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入院病例號進行編號,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年齡、病程、文化程度、原發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 ,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均行腹式全子宮切除術,且符合手術標準[4];(2)患者年齡<60歲,表達能力正常;(3)自愿參與研究。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及嚴重器質性病變者;(2)意識障礙、精神病史、言語功能障礙者;(3)不配合治療和護理的患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照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后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耐心解答患者以及家屬提出的疑問,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狀態,并按時給予心理疏導。觀察組在基礎護理的同時,將希望理論聯合理性情緒療法貫穿于患者術后護理工作中,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教育干預,1次/d,30~60 min、次,至患者出院。具體如下。
(1)評估和定向階段:通過2次交流和溝通,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成人韋氏智力測試以及艾森克人格測試[5],對希望指數作出評估,再通過心理測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全面評估和制定針對性希望教育目標,改善患者情緒,提升患者積極性。
(2)領悟階段和干預階段
①提高認知:護理人應針對患者及家屬的不合理認知,使用講課、一對一輔導等方式進行糾正,主動解決患者的疑問,主動以講課的方式告知患者,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知識和信念;尤其對于患者配偶,應告知其主動開導和陪伴患者,告知其配偶支持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情緒。
②確立積極的目標和路徑: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協助患者制定實現目標的路徑;通過著重讓患者回憶幸福的夫妻時光和家庭快樂的回憶,以激發患者內心快樂因子;選擇勵志故事或視頻播放給患者;積極到戶外活動。指導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和協助患者完成;調動社會人際功能和社會支持系統,通過多參加集體活動(唱歌、做手工、打羽毛球),調動患者生活積極性,保持人際交往能力;鼓勵患者之間進行交流,病友之間相互傾訴。
(3)鞏固階段:完成一定目標時,給予患者肯定和獎勵,提高患者生活希望。責任護士和患者一起總結回顧干預過程,不斷完善干預方法。
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希望教育和情緒療法,出院后對患者每周2次電話教育和隨訪,共維持8周時間。
1.4 觀察內容
1.4.1 情緒評估[6]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均由20個項目組成評價表,每條目為4級評分,標準分=原始分×1.25,取整數部分,分數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比。
1.4.2 HHI[7]
包括3個維度(12個條目),分別為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T)、采取積極行動(P)、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I),每個條目為4級評分,總分48分,分為低水平(12~23分)、中水平(24~35分)、高水平(36~48分)。
以上評估均于患者干預前(術后第1天)和干預后(8周后)進行,測評前對患者進行統一指導,確保患者完全理解測評意思,并獨立完成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情緒評估
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40.2±2.5)分、(45.4±3.5)分,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評分(P<0.05)。見表2。
表2 患者情緒評估(±s,分)

表2 患者情緒評估(±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50) 63.3±2.5 40.2±2.5※△ 66.3±4.8 45.4±3.5※△對照組(n=50) 64.0±2.3 55.7±2.7※ 65.6±4.7 54.6±3.7※t 1.615 23.815 1.361 21.954 P 0.083 0.000 0.095 0.000組別 SAS評分
2.2 患者希望指數評估
干預后,觀察組T維度、P維度、I維度和HHI總分分別為(11.8±1.8)分、(14.3±1.6)分、(12.9±1.3)分、(39.3±2.4)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希望指數評估(±s,分)

表3 兩組患者希望指數評估(±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名 T維度 P維度 I維度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50) 8.3±1.2 11.8±1.8※△ 8.3±1.7 14.3±1.6※△ 9.0±1.3 12.9±1.3※△ 26.8±2.5 39.3±2.4※△對照組(n=50) 8.2±1.3 9.1±1.5※ 8.2±1.5 10.1±1.4※ 9.1±1.1 10.5±1.2※ 26.4±2.4 31.3±2.7※t 0.355 12.834 0.843 15.524 0.288 14.607 0.314 16.865 P 0.412 0.034 0.214 0.025 0.382 0.027 0.466 0.021
面對子宮被切除,患者要面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不僅擔心術后病情是否復發,還會因為身體存在的缺陷而滋生自卑心理,明顯影響患者對生活的積極主動性,多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狀態,內心恐慌,逐漸孤立自己,排斥外界,人際功能障礙[8]。選擇合理的護理方案是改善全子宮切除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的關鍵所在,單純的心理輔導往往較單一,不能取得理想護理效果。而希望模式的實施可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生活積極性,重拾生活信心和憧憬,并具有臨床可行性。希望教育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9],先通過評估患者基本情況,將干預內容定向,制定針對性的認知干預,領悟和認知干預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護患之間希望式對話以及患者自我對話可提升患者的意愿信念,調動患者完成階段目標的積極主動性。認知功能的強化訓練可提高患者對子宮切除術后的認識,正確面對自己的身體,正確面對夫妻生活。社會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體系的建立和充分調動可為患者之間交流提供平臺,充分發揮家庭成員和親友的支持作用,激發患者生活希望。希望模式聯合理性情緒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緒問題,避免過度焦慮和抑郁的發生,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調節作用;患者積極態度(T)明顯改善,能夠采取積極行動(P),并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I),對生活重拾信心,并不斷實現自我內心所設定的目標,積極面對生活。有研究顯示[10],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程度呈正相關,可增強大腦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希望理論聯合理性情緒在全子宮切除術后實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面對病情和生活的希望指數,糾正不良情緒,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為全子宮切除患者提供合理護理方法。
[1] 陳學群.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子宮全切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07):818-820.
[2] 尤海鴻,許美華,邱錫堅.延續護理對宮頸癌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3):2774-2776.
[3] 樂 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6-252.
[4] 楊玉平,周玉珍.希望理論與理性情緒整合療法對癲癇患者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3):1819-1821.
[5] 楊粉英,王 林,陳愛明.希望理論在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2):3978-3981.
[6] 汪 苗,王維利.我國子宮切除術后病人性生活質量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護理研究,2011,25(6):1496-1499.
[7] 霍俊梅,霍瑞麟.家庭健康教育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心理狀況及性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6):7-9.
[8] 郭娜娜.宮頸癌全子宮切除術后的心理護理 [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4):373-374.
[9] 郭桂英,楊紹平,趙惠琳.心理教育支持對陰式全子宮切除患者焦慮的影響[J].醫學信息, 2016,29(21):180-181.
[10] 陳鳳轉,于艷彬,劉全弟.護理干預對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療效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5):2934-2935.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713.4
B
ISSN.2096-2479.2017.12.112.02
陳麗(1983-),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婦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