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善愛,郭雯雯,李永珍,潘 宏,呂復莉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康復中心,安微 合肥 230000)
小兒腦癱護理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研究
裴善愛,郭雯雯,李永珍,潘 宏,呂復莉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康復中心,安微 合肥 230000)
目的 對比常規護理和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治療效果,優化小兒腦癱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腦癱患兒124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62例腦癱患兒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常規護理為對照組,62例腦癱患兒在此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為實驗組,記錄患兒在護理干預期間的身體狀況、活動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以衡量患兒的康復效果,同時咨詢患兒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兒在實施6個月的臨床護理干預后,實驗組腦癱患兒的活動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家屬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98.38%(61/62),對照組為72.58%(45/62)。結論 在腦癱患兒臨床干預護理中,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患兒的運動能力、社交能力和智力水平,具有很高的家屬滿意度。
小兒腦癱;康復效果;臨床效果
小兒癱瘓又稱小兒腦性癱瘓。出生前以及生后1個月由多種原因所引起的腦損傷或腦發育未成熟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為主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癥[1]。腦癱發生病變的部位主要是腦和四肢,主要癥狀有智力水平低下、癲癇、運動障礙以及視覺、聽覺、語言障礙等。 腦癱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發病機制相當復雜,目前還沒有效果顯著的治療手段,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和臨床護理干預以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降低患兒死亡率[2]。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小兒腦癱患者12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確診后均符合小兒腦癱的臨床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62例。對照組男29例,女33例;胎齡27~35周;平均胎齡(1.4±0.6)歲;包括重度腦癱 6例,中度腦癱 38 例,輕度腦癱 18例。對照組男30例,女32例;胎齡27~37周;平均胎齡(1.4±0.5)歲;包括重度腦癱 7例,中度腦癱 36 例,輕度腦癱 19例。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年齡、腦癱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案
對照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3]。常規護理手段主要包括定時巡查、口頭叮囑、用藥指導以及家長知識普及等,記錄患兒在護理干預期間的身體狀況、活動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以衡量患兒的康復效果,同時咨詢患兒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康復護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
(1)飲食指導:根據患兒的身體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食譜,鼓勵患兒食用易消化、高營養的食物,增強患兒的抵抗力。同時指導患兒正確飲食,觀察患兒飲食狀態,鼓勵患兒自主飲食。
(2)語言訓練:腦癱患兒的大腦發育未成熟,其咽喉、舌頭等發音部位發育遲緩,大多存在語言障礙。在幼兒時期如果缺乏語言訓練,則會導致患兒長大后語言功能的喪失。醫護人員針對性對患兒進行發音訓練,鍛煉患兒發聲部位肌肉伸縮。
(3運動訓練:腦癱患兒的四肢運動緩慢不靈活,醫護人員根據不同的訓練部位制定患兒的活動計劃。如手膝攀爬可增強患兒四肢力量和靈活度,還可以提高平衡能力;借助器械玩具,提高患兒運動樂趣;指導患兒自主吃飯、穿衣、洗漱、上廁所等,在鍛煉患兒運動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注意安全防護,觀察患兒狀態,及時調整方案。
(4心理護理:實時關注患兒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措施,多采用鼓勵表揚等方式安撫患兒情緒。同時要向家屬普及腦癱患兒相關的知識,讓家屬正確應對患兒的心理變化和情緒波動,醫護人員與家屬協同護理。
1.3 評定標準
護理效果等級為顯著、良好、無效。顯著表示患兒肢體功能顯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語言表達清晰;良好表示肢體功能有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能進行簡短的語言交流;無效表示臨床癥狀與護理前無變化或者更糟糕[5-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效果顯著51例(82.26%),比對照組多21例;實驗組無效為2例(3.23%),比對照組少7例。兩組總有效率均高于80%,實驗組為96.77%,對照組為85.44%,實驗組的有效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癱患兒不同護理的臨床效果對比結果[n(%)]
小兒腦癱是繼骨髓灰質炎之后導致幼兒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大多引發腦組織受損,四肢運動出現運動障礙,智力水平低下。目前沒有具有顯著療效的治療手段,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和護理干預以提高患兒生存率。在臨床護理干預期間,常規護理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明顯提高患兒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達不到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7]。因此,引入康復治療對患兒的康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醫護人員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將運動鍛煉、語言訓練、心理護理三者相結合,指導患兒自主飲食,針對性運動訓練,采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安撫患兒心理情緒。本研究中,實驗組效果顯著為51例(82.26%),比對照組多21例,兩組總有效率均高于80%,實驗組為96.77%,對照組為85.44%,實驗組的有效性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小兒腦癱常規護理中增加康復護理,有利于提高患兒運動功能和語言能力,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臨床上可以推廣使用。
[1] 齊許紅,韓晶晶,劉 婷. 小兒腦癱護理中康復訓練和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6, 1(1):49-50.
[2] 李永庫,李 強,李 君,等.關于小兒腦癱定義及分類的建議-解讀2006年4月國際腦癱專題研討會的報告[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2):101-102.
[3] 紀紅業. 康復護理應用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19).
[4] 裴 濱. 淺析康復護理應用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臨床有效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5,(89):205-206.
[5] 張 欣. 康復訓練和護理干預在小兒腦癱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9):133-134.
[6] 閆 潔. 580例不同年齡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7):111-112.
[7] 林 萍,呂智海,許洪偉.小兒腦癱痙攣型偏癱的康復訓練與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6):79-80.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4.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