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聆,張 祝*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探討中風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
繆 聆,張 祝*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目的 研究中風病人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方法 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中風患者106例根據計算機隨機法分兩組,常規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優化組給予優化流程院前急救護理。就兩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和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死亡率進行比較。結果 優化組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優化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 中風患者給予優化流程院前急救及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反應能力和搶救配合能力,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和家屬滿意度,值得推廣。
中風患者;院前急救;護理體會
中風是腦組織小動脈血管破裂出血或栓塞所致腦血管血流突然中斷的情況,患者以梗塞部位感覺、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在短時間內死亡[1]。本研究探討了中風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中風患者106例根據計算機隨機法分兩組,常規組男40例,女13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為(60.61±4.13)歲。腦出血和腦梗塞各有25例和28例。優化組男39例,女14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為(60.29±4.31)歲。腦出血和腦梗塞各有24例和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優化組給予優化流程院前急救護理。(1)院前急救。以搶救患者生命為首要目標,并預防并發癥或后期感染。給予半坐位,以促進腦部靜脈血回流,減輕腦水腫,并將頭偏向一側,以促進嘔吐物和口腔粘液流出。加強對患者意識、血壓、呼吸和脈搏等的監測,并保持氣道通暢,避免窒息的發生。另外,加強對患者瞳孔、光反射的觀察,顱內壓升高者給予脫水降壓;呼吸道分泌物過多且伴隨呼吸困難者給予機械通氣和氣管插管,及時清除分泌物,改善低氧血癥;對持續昏迷,各種反射消失的給予人工心肺復蘇。為患者建立有效靜脈通路,越早越好。(2)轉運。轉運可采用上擔架法、上救護車法和下救護車法。上擔架法中注意輕輕搬動患者身體,搬運時站在患者頭腳部,將床單四角拉起,共同用力將患者移至擔架上,避免摔傷患者。上救護車法需確保患者頭部在前,將擔架置于軌道上滑入車內,確保患者舒適。下救護車法需注意做好患者的保護工作,保持擔架平穩。(3)途中監護。轉運途中需充分借助車上設備進行患者生命體征監護和支持。加強心電監護,注意觀察心電波的圖形,觀察有無早搏、心肌功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波形,及時匯報醫生進行相應處理。對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可給予面罩加壓給氧或機械通氣,若患者自主呼吸無效,需在轉運前給予氣管插管并妥善固定,確保插管位置正確。在氧療中需加強對患者呼吸情況的觀察,并觀察血液動力學變化,如血壓、皮溫和脈搏等。對中樞性高熱者用酒精擦浴、四肢大血管冰敷等措施降低體溫,預防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死亡的發生。同時保持有效靜脈通路,維持輸液通暢[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和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比較
優化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比較(±s)
發病至搶救時間(min)常規組 85.31±3.12 83.24±2.45 83.52±2.92優化組 96.56±5.26 97.13±4.74 95.26±5.57 t 10.014 10.434 8.513 P 0.000 0.000 0.000組別 快速反應能力評分(分)醫護配合(分)
2.2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比較
優化組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比較
中風患者病情危重,救治不及時患者可在短時間內死亡。院前急救為急診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位,院前急救護理質量的好壞可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對于中風患者來說,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好壞更是決定患者生死[3-4]。
通過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可確保各項工作安排更加緊湊,更有計劃性和預見性,有利于快速發出反應行為,樹立急救意識,密切配合醫生開展各項急救和護理工作,最大限度縮短搶救時間,為患者生命安全贏得時機。
本研究中,常規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優化組給予優化流程院前急救護理。結果顯示,優化組家屬滿意度、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護理人員快速反應能力、醫護配合情況、發病至搶救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說明中風患者給予優化流程院前急救及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反應能力和搶救配合能力,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和家屬滿意度,值得推廣。
[1] 張 霞.腦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25):133-134.
[2] 劉海燕.護理風險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3):251-252.
[3] 吳修蘭,程 敏.護理干預對腦中風癱瘓患者的康復效果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2):445.
[4] 魏 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72):235-235.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1.32.02
張 祝,女,護師,郵箱:16156702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