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峰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江蘇 泰州 225500)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
周曉峰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江蘇 泰州 225500)
目的 了解適用于慢性血透病例動靜脈內瘺的專業干預措施。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因接受慢性血透療法而入院的患者22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血透階段不同內瘺干預措施分組:甲組100例行傳統干預,同時乙組120例行綜合干預,分別對兩組病例并發癥、內瘺臨床壽命及其滿意率全面統計,再比較統計值。結果 100例甲組中有13例(13.00%)內瘺并發癥,同時120例乙組中有2例(1.67%),(P<0.05);甲組50例(50.00%)內瘺臨床壽命大于五年,乙組86例(71.67%),(P<0.05);甲組病例滿意率83.00%(83/100),乙組病例為98.33%(118/120),(P<0.05)。結論 對于行慢性血透療法的患者,通過對其動靜脈內瘺進行綜合干預,在規避并發癥的同時,提升干預工作效率,推薦應用。
傳統干預;慢性血透療法;動靜脈內瘺;滿意率;綜合干預
當患者接受血透療法時,為確保機體血透質量,延長其內瘺臨床壽命,還需酌情展開綜合干預[1]。為了解該干預措施在本院開展現狀,抽選因接受慢性血透療法而入院的患者220例的同時,于不同干預模式下評估其效果,旨在規避并發癥,同時提升機體滿意率,進而提升血透工作實踐效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因接受慢性血透療法而入院的患者22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血透階段不同內瘺干預措施分組。甲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57.0±10.00)歲。乙組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齡45~87歲,平均年齡(56.9±9.85)歲;分別統計甲組、乙組信息,予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甲組100例行傳統干預,在對機體內瘺密切監測的基礎上,加強用藥干預以及飲食指導等。同時,乙組120例行綜合干預:(1)肢體干預。客觀判斷患者靜脈血管系統通暢狀況,在監測其血流情況的基礎上,對機體造瘺肢體充分保護,避免對其展開創傷操作、靜滴用藥或者是抽血等。(2)心理干預。在疾病因素長時間影響下,血透患者通常會有抑郁情緒、焦躁心理等出現,因此在施以動靜脈內瘺前,需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專業評估與了解,在結合其病情狀況、認知狀況等施以心理疏導,通過對其不良情緒進一步緩解,以提升動靜脈內瘺質量。(3)內瘺前干預。施以內瘺方案前,護理人員要酌情調整室溫,以23℃為標準,避免機體血管系統出現問題過低問題,抑制于其血管加速收縮。同時,囑咐患者穿戴衣袖相對寬松的衣服,在控制敷料松緊度的基礎上,適當抬升其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進而規避水腫癥狀。此外,對機體內瘺狀況、創口狀況嚴密監測,如果存在內瘺震顫異常現象、創口紅腫現象、創口滲血現象等,在報予醫師的同時,配合處理。(4)內瘺后干預。血透療法完成后,護理人員要對機體內瘺狀況專業評估,通過判斷其通暢情況,以防血腫問題、滲血現象發生[2]。同時,囑咐患者重視對內瘺的專業保護,避免以內瘺肢體提取重物,嚴密對其進行重壓,告知患者一旦發現自身內瘺肢體存在脹痛感,需及時報予醫師。
于干預后分別對兩組病例并發癥、內瘺臨床壽命及其滿意率等專業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220例慢性血透病例并發癥、內瘺臨床壽命及其滿意率等的統計數據均以例數(n)、百分數(%)代表,通過對甲組患者、乙組患者上述統計值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220例血透病例行不同干預后并發癥
100例甲組中有13例(13.00%)內瘺并發癥,同時120例乙組中有2例(1.67%),(P<0.05),見表1。此外,甲組50例(50.00%)內瘺臨床壽命大于五年,乙組86例(71.67%),(P<0.05)。

表1 對220例血透病例行不同干預后并發癥 [n(%)]
2.2 對220例血透病例行不同干預后滿意率
甲組病例滿意率83.00%(83/100),乙組病例為98.33%(118/120),(P<0.05),見表2。

表2 對220例血透病例行不同干預后滿意率 [n(%)]
羅麗敏[3]等強調,血透療法除了能延長機體生命外,同時還能實現對其生存質量的有效提高,通過在血透中對動靜脈內瘺方案充分利用,在發揮其感染率低、穿刺難度小以及創傷性小等優勢的同時,有助于提升機體血透質量,以確保血流量的充足性。
不僅如此,施以動靜脈內瘺方案的同時,還要酌情加以綜合干預,通過施以肢體干預工作以及心理干預工作,在優化內瘺前干預技術的基礎上,重視內瘺后干預工作,從而提升機體血透效果及干預質量,確保機體病情加速轉歸[4]。本次對220例血透病例行不同干預后,100例甲組中有13例(13.00%)內瘺并發癥,50例(50.00%)內瘺臨床壽命大于五年,滿意率是83.00%(83/100),而乙組130例分別是2例(1.67%)、86例(71.67%)以及98.33%(118/120),均(P<0.05),表明乙組病例干預措施實踐價值優于甲組。
綜上所述,對于行慢性血透療法的患者,建議對其動靜脈內瘺施以綜合干預,通過規避血管栓塞現象、內瘺狹窄現象,在提升機體干預工作滿意率的同時,延長機體內瘺臨床壽命,充分提升其血透質量,進而促進疾病加速恢復,推薦應用。
[1] 吳曉英,黃 靜.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96-99.
[2] 金 玉,高彥珍,劉學玲.HDO2型血液透析監測儀在監測動靜脈內瘺功能中的應用及護理[J].天津護理,2016,24(4):308-309.
[3] 羅麗敏,黑小杰,王振華.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術后行血管穿刺致假性動脈瘤的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7):172-173.
[4] 李秀花,武素珍,徐靜潔.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使用中功能下降或喪失的原因分析及護理要點[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4,46(2):235-23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