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紅,蔣雅瓊,曹 丹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江蘇 南通 226001)
指壓穴位刺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研究
趙春紅,蔣雅瓊,曹 丹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 研究分析指壓穴位刺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住我院ICU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審核通過,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肢體功能鍛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實施指壓穴位刺激。比較兩組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住院時間、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評分方面的差異。結果 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18.5±2.3)d明顯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22.6±2.7)d,實驗組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11.91%明顯低于對照組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35.71%,實驗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87.9±4.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8.4±3.6)分,以上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住院患者在常規肢體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實施指壓穴位刺激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為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打下基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指壓穴位刺激;肢體功能鍛煉;ICU獲得性衰弱;效果
ICU獲得性衰弱主要是由神經肌肉功能紊亂而導致的一種肌無力,是ICU重癥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引起ICU獲得性衰弱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大量研究指出肌肉不活動、多臟器功能衰竭、高糖血癥、神經阻滯劑的應用可增加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病率[1]。該病臨床多表現為輕癱或者四肢癱瘓、脫機困難、肌萎縮或者反射減少等,在患病初期首先四肢出現肌力對稱性降低的現象,下肢影響較大,最終發展為四肢癱瘓、呼吸機受累等影響,導致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病死率增高等,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ICU獲得性衰弱實際上為神經肌肉障礙,主要包括:危重癥多神經病、危重癥多發性神經肌病、危重癥肌病及神經病、危重癥神經異常等[2]。目前臨床上尚無特效療法治療ICU獲得性衰弱,因此早期有效預防顯得尤為重要。為探尋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方法,本研究選取入住我院ICU的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采取對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指壓穴位刺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取得了滿意的成效,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住我院ICU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審核通過,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7~79歲,平均年齡(46.8±9.5)歲,實驗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5.7±8.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組成、年齡段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ICU入住時間超過24 h;2)無不穩定骨折等四肢活動障礙;3)行機械通氣24~72 h;4)均知曉此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ICU入住時間不足24 h;2)自身有精神疾病的患者;3)伴隨月經期、四肢皮膚破損等出血性疾病;4)難以逆轉的疾病,下達病危通知以及搶救的患者;5)因難以耐受治療干預方案,放棄治療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肢體功能鍛煉,具體措施如下:從患者入住ICU開始直至轉科或者出院每天上下午各進行一次常規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難受度循序漸進的安排鍛煉時間以及鍛煉量,鍛煉內容由簡單至復雜,由小關節至大關節活動。主要是對肩、腕、肘、指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進行反復的屈伸,降低肢體受壓的風險,醫護人員力度由輕逐步提高,讓患者逐漸適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肢體損傷。
實驗組在常規的肢體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實施指壓穴位刺激,具體措施如下:首先選取雙下肢及以上肢的足三里、豐隆穴、曲池、合谷四個穴位,患者E區平臥位,采取平補平瀉的手法,醫護人員用拇指以指腹力量按于相對應的穴位上,后支撐著手,施加適宜的壓力,先按壓1 min,再行揉按兩分鐘,在指壓操作時手指用力應該保持柔和、持久、均勻,切勿暴力按壓,在指壓操作過程中應該密切注意患者的反應及生命體征,有無疲勞、焦慮、煩躁、心率加快超過130次/min等情況,一旦出現則立即停止,穴位先上肢再下肢,穴位從下而下,每個穴位按壓3 min。2次/d,總治療時間為患者入住ICU開始直至轉科或者出院。
1.4 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住院時間、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方面的差異。其中ICU獲得性衰弱的診斷標準參考醫學研究委員會對上下肢各肌群的肌力分級量表,評分越高則表明肌力越強,若綜合評分低于49分則可診斷為ICU獲得性衰弱。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評估患者的上下肢運動功能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18.5±2.3)d明顯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22.6±2.7)d,實驗組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11.91%明顯低于對照組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35.71%,實驗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87.9±4.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8.4±3.6)分,以上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發生率、住院時間、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ICU重癥患者存活率顯著提高,同時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但是臨床上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依靠早期預防降低發生率。有研究指出指壓穴位刺激配合常規肢體功能鍛煉可以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生率,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3]。西醫認為ICU獲得性衰弱實際上屬于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中醫將此歸為“痿癥”,為肢體筋脈松弛、柔弱無力直至廢痿不用的病癥,其中以下肢衰弱常見。《素問·痿論》中“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明確了陽明的治療方法,所謂陽明為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所選穴位為:上肢的會谷、曲池則為手陽明經的穴位,而下肢的豐隆、足三里則為足陽明經的穴位。指壓穴位刺激是將拇指按壓在穴位上,其余四指通過后支撐著手,施加適宜的壓力,該手法可刺激各部位肌肉,刺激肌肉收縮,提高肌肉的興奮性[4]。
有學者在對偏癱早期恢復的患者實施下肢功能鍛煉的同時聯合指壓穴位刺激可促進肌肉的收縮,通過指壓穴位產生的外周神經刺激和運動中樞下達的肌肉收縮指令相疊加最大程度的提高肌群興奮性[5]。本研究中實施指壓穴位刺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的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卻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ICU住院患者在常規肢體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實施指壓穴位刺激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為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打下基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周 茜,耿亞琴,狄 捷,等.器械拉力操預防ICU獲得性衰弱效果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17):18-20.
[2] 林少虹,何露娟,劉智行.早期主動干預對ICU患者肌力和ICU獲得性衰弱發病率的影響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5):3239-3241.
[3] 張 娜,張 兵.早期活動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5):43-45.
[4] 黃梅英,林 蘭,林艷萍,等.指壓穴位刺激配合肢體功能鍛煉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3):1664-1666.
[5] 葛瑞東,郭京偉,王思遠,等.指壓穴位刺激對腦卒中患者脛前肌和腓骨長、短肌的表面肌電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3):234-23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1.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