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華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負性心理狀態的影響
潘敏華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及負性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將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120例予以隨機分組,予以常規護理(對照組)和系統護理干預(觀察組),每組60例,對比兩組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7.48±5.82)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提升,觀察組的SAS評分(21.57±6.43)分和SDS評分(24.67±7.43)分,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56,11.09,12.33;P<0.05)。結論 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予以系統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負性心理狀態改善,具備推廣價值。
系統護理干預;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生活質量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已成為近年來的常見消化疾病,病情大多反復發作、治療難度大,容易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情緒產生不利影響,在予以治療的同時也要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系統護理干預的具體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120例予以隨機分組,予以常規護理(對照組)和系統護理干預(觀察組),每組60例。入選者經胃鏡檢查和臨床診斷后確診,符合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1-2],無誤診病例,均自愿參與,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5.68±3.75)歲,慢性胃炎31例,消化性潰瘍29例,病程3d~18d,平均(9.2±1.8)d,其中,小學畢業5例,初中畢業15例,高中畢業20例,大專畢業10例,本科及以上10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6.29±4.19)歲,慢性胃炎34例,消化性潰瘍26例,病程4d~19d,平均(9.3±1.7)d,其中,小學畢業4例,初中畢業16例,高中畢業21例,大專畢業11例,本科及以上8例。兩組的年齡、性別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給藥、飲食指導及心理護理等。
觀察組采取系統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后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分析患者患病的原因并安排好系統的護理方案:第一,心理護理,考慮到患者由于長期的病痛折磨往往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故在入院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構建良好護患關系,結合其心理訴求予以針對性干預,并通過列舉康復成功的案例以樹立信心,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多說話,并引導患者在交流的過程中將自己對疾病的認知表達出來,若患者有消極的認知,要及時進行開導,幫助患者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病情。要多陪伴患者,并適當讓患者放松心情,多與患者進行互動,讓患者能夠將注意力從病痛上轉移到其他方面;第二,說明疾病的病因機制、相關治療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幫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以減輕應激反應,并對患者進行胃腸道不良反應的護理,主要任務是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通常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也較多,如精神刺激,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飲食不調,吸煙與酗酒等,消化性潰瘍經藥物治療后達到癥狀緩解,潰瘍愈合,仍需要繼續給予維持量的藥物治療1~2年;第三,加強用藥指導,協助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服藥,提高其依從性,并通過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使家屬鼓勵患者更好接受藥物治療,避免錯誤用藥而引發糾紛;第四,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幫助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定時進餐、少吃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同時注意加強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囑咐家屬做好生活指導和保暖工作,避免病情惡化
1.3 觀察指標[3
1.3.1 采用SF-36評估兩組的生活質量
SF-36中主要有四個問題(①疼痛感受:劇烈疼痛、疼痛、輕微疼痛、無疼痛;②進食舒適度:非常舒適、舒適、有點不適、非常不適;③身體活動能力:活動自如、基本日?;顒印⒑唵蜗麓不顒?、少量活動;④依從性:非常依從、依從、較依從、不依從),每題得分對應選項為1,2,3,4,最終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3.2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
評估兩組的心理狀態,SAS的評分0~100分,臨界值為5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狀態越高。50~60為輕度焦慮,60~70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的評分0~100分,臨界值為5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狀態越高。50~60為輕度抑郁,60~70為中度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4 統計學方法
將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一系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分析(±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分析(±s,分)
組別 生活質量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29.86±40.5 67.48±5.82 51.07±5.07 21.57±6.43 52.61±5.40 24.67±7.43對照組 30.01±4.01 53.59±6.10 50.98±5.05 34.76±7.43 53.75±6.04 37.58±6.51 t 1.082 13.56 0.784 11.09 0.971 12.3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明顯影響,患者的臨床發病率高,其發病率表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4]。而病情長期久治不愈會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均有明顯不利影響。通過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予以系統護理干預,從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和改善生活習慣等方面,幫助消除病患的不良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提升,且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各指標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鄒葉[5]的研究觀點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通過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胃潰瘍患者予以系統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對于預后康復意義重大,具備較高的推廣應用意義。
[1] 祝州琴.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505.
[2] 李 景,董淑貞.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6,24(3):164-165.
[3] 楊 爽,李清華,呂 晶,等.消化系統疾病病人食物不耐受檢測及飲食指導[J].護理研究,2008,22(20):1816-1817.
[4] 王力智.淺談惡心與嘔吐患者消化內科護理[J].飲食保健,2015,02(10):115.
[5] 鄒 葉.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療效及預后的影響[J].醫藥前沿,2016,06(25):19-20.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9.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