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淑芳
(東阿縣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200)
探討重型顱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風險管理中顱內壓監測的應用價值
卓淑芳
(東阿縣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200)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風險管理中顱內壓(ICP)監測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術后行ICP監護的重型顱腦出血患者30例列為觀察組,將未行ICP監護的患者30例列為對照組。采用顱內壓監護儀行ICP檢測,甘露醇快速靜滴(頻次Q6 h或Q8 h),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行血漿滲透壓監測,分析術后臨床特征,采用GOS預后評分表統計患者預后情況。結果 術后3~5 d ICP處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3例死亡(50.0%),另3例植物生存(50.0%)。一周內除部分于術后第2~4 d呈輕度高血鈉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鈉患者術后第二周血鈉呈下降趨勢,于第8~12 d呈低血鈉,補鈉后,第14 d恢復正常。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z=2.168)。結論 在重型顱腦出血患者術后行ICP監測,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并有效判斷ICP變化,對護理風險預防十分有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重癥顱腦出血;ICP;ICP變化規律;血鈉變化規律;GOS預后評分表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亦稱腦壓,具體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上所產生的壓力,在顱內占位性病變、自發性腦出血、顱腦創傷中明顯可見ICP升高。據神經外科臨床研究認為ICP監測可改善預后,但由于尚無可靠的數據支撐而無法證實[1]。本文現分別選取行ICP監護的重型顱腦出血患者30例和未行ICP監護的重型顱腦出血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作對照試驗,以進一步闡釋ICP監測與重型顱腦出血患者術后的關系。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6月~2011年12月神經外科病理庫中篩選30例術后行ICP監護的重型顱腦出血患者列為觀察組,從2010年1月~2011年12月病理庫中篩選未行ICP監護的患者30例列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GCS評分(3~8分)。②無手術禁忌癥,行開顱手術。排除標準:①腦出血因動脈瘤所致。③伴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損害。④出血前長期使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華法令等抗凝藥物者。
1.3 方法
針對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顱內壓監護儀(型號:Codman;生產企業:美國強生)行ICP檢測,若檢測值>20mmHg,首先確認顱內無明顯占位,然后行甘露醇(通用名稱:甘露醇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1265;生產企業:華仁藥業有限公司)快速靜滴(頻次Q6 h或Q8 h),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Beekmanex;產地:美國)行血漿滲透壓監測,1次/d,直至≥320 mmol/L停藥。
1.4 觀察指標
包括:(1)術后臨床特征:腦出血術后一周ICP變化規律以及腦出血術后二周鈉變化規律。(2)采用GOS預后評分表統計患者預后情況,其中1分表示術后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殘疾,意識清晰,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4分表示輕度殘疾,可獨立生活,可在他人協助下工作;5分表示恢復良好,日常生活正常,但伴有輕度缺陷[2]。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臨床特征
術后一周ICP變化規律:依據ICP變化曲線圖,判斷3~5dICP處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5 d后ICP有所回落,基本等同于腦水腫變化規律。但ICP忽高忽低患者有6例(20%),可高達74 mmHg,隨訪結果顯示6例中有3例死亡(50.0%),另3例植物生存(50.0%)。
術后二周血鈉變化規律:一周內除部分于術后第2~4 d呈輕度高血鈉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鈉患者術后第二周血鈉呈下降趨勢,于第8~12 d呈低血鈉,補鈉后,第14 d恢復正常。
2.3 GOS預后評分
術后3個月時采用GOS標準評價療效,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z=2.168)。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三個月GOS預后評分
現代醫療業的發展在國內外差異明顯,以顱腦出血ICP使用情況為例,發到國家達到70%,但國內比例較低。其中有部分專家認為ICP監測效果顯著,數據顯示未采用ICP監測的患者預后效果較差,且有高達50%的病死率[3]。而Becker進一步指出采用ICP監護后患者的而死亡率降低30%。國內的研究成果也對此予以了報道,其中黃焱等人在研究中明確50例行CIP患者,可實時監測患者的腦血流灌注情況,對顱內繼發性病變可作出預判,有效降低了治療風險,死亡率大大降低,大多數患者治愈出院[4]。
開展顱內壓實時監測,可為臨床提供客觀數據,以確保顱內壓監測結果更準確、更科學,有效杜絕了評估誤差。另外,按照顱內壓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甘露醇用藥量降低了用藥過渡造成的并發癥發生率。開展顱內壓實時監測可促進病房護理工作的有序進行,過去由于無ICP監護,監護病房的護士對神經外科的危重患者術后護理工作充滿畏懼感,對腦疝無法做出預判,手持手電筒頻繁的照瞳孔,無用工作量加大。但開展ICP監護后,透過監護儀屏幕便可隨時掌握顱內壓變化情況,便于及時上報風險和做出應對措施。
在本文試驗中,經ICP監護后,3~5 dICP處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5 d后ICP有所回落,基本等同于腦水腫變化規律。其中僅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為ICP曲線混亂,ICP最高值>40 mmHg。由此可知術后一周ICP變化直接影響預后。觀察術后二周血鈉變化規律:一周內除部分于術后第2~4 d呈輕度高血鈉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鈉患者術后第二周血鈉呈下降趨勢,但補鈉后,第14 d恢復正常。由此可見,及時補充血鈉水平,一方面可預防低血鈉,另一方面可顯著緩解腦水腫癥狀,促進健康恢復[5]。
本文試驗中觀察組甘露醇的使用率為66%(20/30),其中10例患者連續使用一周后停藥,5例至術后第9 d停藥,其余患者術后第14 d停藥。相反對照組甘露醇使用率達到100%。由此可見觀察組經ICP監護后甘露醇使用率大大降低。臨床醫學上將甘露醇注射液用于降低血壓和腦部疾病搶救,當甘露醇進入機體后可迅速提升血漿滲透壓,促進組織脫水,從而達到降低ICP的目的[6]。但甘露醇注射液可造成水和電解質紊亂,大量靜滴后可導致甘露醇聚集,并造成血容量急劇增加,繼而引起心力衰竭和低血鈉癥[7]。對照組由于未行ICP監護,ICP高低僅根據顱腦CT檢查結果和雙側瞳孔變化情況加以判斷,判斷依據不足,誤診情況多見。
綜上所述,觀察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z=2.168)。因此,在重型顱腦出血患者術后行ICP監測,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并有效判斷ICP變化,對護理風險預防十分有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1] 曾上飛,吳 惺,婁曉輝,等.腦室內顱內壓監測在急性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1,(10):1844-1845.
[2] 習 望,姚志剛,孫曉立,等.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1,(10):1020-1021.
[3] 江基堯,主編.顱腦創傷臨床救治指南[M].第三版.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6)44.
[4] 黃 焱.重型顱腦外傷行有創顱內壓監測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8):578-579.
[5] Shaf S,Diaz-Arrastia R,Madden C,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brain-injury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ning of survival[J].J Trauma. 2008,64(2):335-340.
[6] Eriksson EA,Barletta JF,Figueroa BE,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nd ICP are not surrogates for brain tissue oxygena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lin Neurophysiol,2011,18.
[7] Lobato RD,Alen JF,Perez-Nu?ez A,Value of serial CT scaning and intracramial mass effect in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showing lesions type I-IIin the initial CT scan[J].Neurocirugia (Astur).2005,16(3):217-234.
本文編輯:吳宏艷
R651.1+5
B
ISSN.2096-2479.2017.19.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