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江蘇省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心理干預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觀察
王紅梅
(江蘇省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目的 觀察并探討心理干預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接受診治的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30例并將其納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理干預,分別于患者入院時、心理干預7天后,采用SCL-90評分法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以觀察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結果 心理干預后患者的SCL-90評分身體化癥狀(1.70±0.32)分,強迫(1.82±0.41)分,人際關系(1.55±0.25)分,抑郁(1.57±0.31)分,焦慮(1.89±0.48)分,敵對(1.72±0.42)分,恐怖(1.25±0.23)分,偏執(1.78±0.47)分,精神病性(1.52±0.31)分明顯低于心理干預前的SCL-90評分身體化癥狀(2.21±0.58)分,強迫(1.99±0.54)分,人際關系(1.79±0.46)分,抑郁(1.86±0.42)分,焦慮(2.26±0.58)分,敵對(1.98±0.54)分,恐怖(1.38±0.31)分,偏執(2.06±0.54)分,精神病性(1.71±0.4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
心理干預;心臟神經官能癥;護理效果
心臟神經官能癥,也被稱為功能性心臟不適,是一種因神經功能紊亂而導致的心血管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1]。我院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30例實施心理干預,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診治的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30例,并將其納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心血管病學”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腦器質性疾病、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心理障礙[2]。入選對象的一般資料如下:女17例,男13例;年齡22~65歲,平均(45.35±5.27)歲;小學學歷9例,初中學歷10例,高中學歷7例,大學及以上學歷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之時,由專門的護理人員負責接待,注意態度誠懇熱情、儀表整齊、舉止端莊、言談和藹。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與患者交流的時候,盡量應用一些積極暗示性、勸說性、鼓勵性、安慰性的語言,引導患者積極與護理人員談話,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3];②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的時候,應根據患者的學歷水平、認識水平與理解能力,盡量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以及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通過加強對患者的交流,準確掌握患者的工作生活、患病經過、家庭婚姻、個性特點等方面的情況,并將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案等知識詳細地告知給患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③指導患者學會放松療法,例如,聽舒緩的、放松性的音樂,可以改善心悸、失眠、胸悶頭痛、頭暈等癥狀,也有利于降低心率。通過采用音樂療法,可以使患者的情感得到感化,使患者的交感神經緊張狀態得到緩解,從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4];④可以根據患者的個人愛好、身體耐受力,讓患者適當參加打太極拳、旅游、戶外散步等體力活動、體育活動,通過進行運動,有利于增加人體內啡肽分泌量,改善人的精神狀態,緩解憂郁、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心理與負性情緒,同時還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患者入院時、心理干預7天后,采用SCL-90評分法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以觀察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中,共有90個項目,癥狀因子有9個,也就是軀體化、精神病性、偏執、恐怖、敵對、焦慮、抑郁、人際敏感以及強迫[5]。根據嚴重程度,分為5個等級,1為無,2為輕微,3為中,4為嚴重,5為極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理干預后30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的SCL-90評分明顯低于心理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的SCL-90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1 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的SCL-90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SCL-90因子 心理干預后 心理干預前身體化癥狀 1.70±0.32 2.21±0.58強迫 1.82±0.41 1.99±0.54人際關系 1.55±0.25 1.79±0.46抑郁 1.57±0.31 1.86±0.42焦慮 1.89±0.48 2.26±0.58敵對 1.72±0.42 1.98±0.54恐怖 1.25±0.23 1.38±0.31偏執 1.78±0.47 2.06±0.54精神病性 1.52±0.31 1.71±0.42
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心悸、氣短,少數可見多汗失眠、頭暈、乏力、焦慮等,其是一種因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而導致的心血管癥狀,進而干擾了迷走神經、交感神經的正常活動[6]。就現階段來說,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工作壓力過大、環境等因素有關,也有可能與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緊張等負面情緒與不良心理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
本研究中,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入院時的SCL-90各因子評分均比較高:身體化癥狀(2.21±0.58)分、強迫(1.99±0.54)分、人際關系(1.79±0.46)分、抑郁(1.86±0.42)分、焦慮(2.26±0.58)分、敵對(1.98±0.54)分、恐怖(1.38±0.31)分、偏執(2.06±0.54)分、精神病性(1.71±0.42)分。由此可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存在著一定的不良心理狀態。對所有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結果發現,干預后,患者的SCL-90各因子評分明顯降低:身體化癥狀(1.70±0.32)分、強迫(1.82±0.41)分、人際關系(1.55±0.25)分、抑郁(1.57±0.31)分、焦慮(1.89±0.48)分、敵對(1.72±0.42)分、恐怖(1.25±0.23)分、偏執(1.78±0.47)分、精神病性(1.52±0.31)分。由此可見,對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
[1] 羅 艷.循證護理對于降低心臟介入術后患者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發生幾率的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3):60.
[2] 劉 爽.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的綜合護理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20):108-109.
[3] 邵 紅,解 芳.護理干預對心臟神經官能癥的影響及生活質量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06):129-131.
[4] 李 倩.對接受冠脈造影治療的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24):93-94.
[5] 李佐慧.神經官能癥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研究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科學,2015,(17):113-115+138.
[6] 鄧 梅,楊相鳳.認知自助療法在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09):1011-1013.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9.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