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語文教學圍繞“言語智慧”的核心素養,形成真正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字的敬畏感和美感,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文實際運用的水平。
【關鍵詞】文本;語文素養;教學價值;言語意識;寫作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筆者對文本教學價值的理解
文本的意義頗多,可歸納為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等被用話語記錄下來的,都稱其為文本,文本解讀的定義可能更為言簡意賅并且頗為深刻,是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本召喚結構的融合,是讀者視域與文本視域的融合。人的心理活動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表達情感和價值觀是文學的目的,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文本進入課堂的必要成分,那么文本中教學價值又包括了哪些要素呢?筆者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頤和園》為例,闡述對文本價值的理解。
二、筆者所選定的教學內容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介紹了游覽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經過,贊揚了頤和園的大和美麗。初讀文本,讀者便會不由自主地被文字所描繪的頤和園所吸引,橫檻上五彩多姿的畫卷,萬壽山風景的秀美,昆明湖湖水的平靜,以及十七孔橋的巧奪天工。作為小學課文內容,教師在講授時通常會以頤和園為核心內容,會在頤和園的介紹上精雕細琢——選取精美的圖片、動態的視頻或者借助網絡媒體更直觀地感受頤和園,以此來吸引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進而推動教學過程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了解了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很顯然這是停留在精神層面的,是隸屬于“認知”領域范疇。
如果課堂教學僅停留在欣賞祖國的藝術瑰寶、領略祖國的燦爛文化,那么就是止步了文本的原生價值。當講解一篇課文只是對它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和渲染時,那就失去了文本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美感——缺少了言語智慧的理解和把握,那么作為文本的《頤和園》真正的價值又在何處呢?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是祖國建筑史上的藝術瑰寶。作為一篇說明、簡介性的游記類文章——《頤和園》層次清晰、語言凝練,全文結構簡潔、概括性極強。首先,總體介紹頤和園的大和美;其次,介紹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最后,簡潔明了照應開頭概括頤和園的美景多,需要我們細細體味。如此壯觀美麗的頤和園,那么多精美的繪畫藝術,還有或精巧或華麗的亭臺樓閣,文章只用了區區數百字就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作者是如何找到“言語智慧”的密碼的呢?這源于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描寫時既有“面”上的概述,又突出了“點”的描寫,例如文中對昆明湖、十七孔橋的介紹,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這是面上的描寫也是整體的介紹。這座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一只是相同的。這種借鑒了攝影技術中聚焦式加掃描式的寫作手法,再加以精練、緊湊的語言,還有各個部分之間的緊密銜接,用繞過、來到、登上、下來區區八字,便將整篇課文有序地串聯起來,移步換景,這就是獲取文本價值的“語言智慧”密碼,這也是文本的靈魂所在。
那么,對于《頤和園》這種游記類文本的探究,它的“教學價值”又是什么呢?除了原有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運用,它的背后還有什么“學理”呢?
三、筆者的價值認定
“教師在課堂上所體現的教學價值是人類心理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知”“情”“意”“行”四個維度所衍生出來的文字載體,即我們所說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文本中所呈現出來的人、事、環境;文本所傳遞出來的情感以及文本所蘊含的真假、善惡、美丑等價值的判斷和學習。除了以上幾點,文本的分析還取決于幾個相關的要素。
(一)教材編寫的認知領域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執行“語文課標”對教材的處理要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教學目的,教材的編寫者將這樣一篇寫景的課文,放在這一單元第二篇(另外兩篇為《長城》《秦兵馬俑》),顯然編者想通過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板塊,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游記類文章的語言、構段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編寫的情感領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內容生成的主體。四年級的學生隨著生活閱歷的提高、審美趣味的提升,對語言文字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及評價能力,能夠初步審視、分析文章結構的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和技巧。
(三)文本獨有的文化價值體驗
被選入小學課本的文本,我們需了解它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使命。那么《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文化定位又是什么呢?一方面,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中國雄偉的建筑和悠久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激發孩子們課外閱讀、探究的學習興趣。最后文章精練的語言、簡潔的過渡、清晰的結構層次方法和具有典型意義的寫作指導,本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起到引領和召喚作用。
(四)教師自身的語文行為素養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審美情趣、實踐經驗、心理品質、價值取向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身心的發展。當然作為一堂語文課在有限的40分鐘里,學科素養中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課程意識。語文老師肩負的使命是“教語文”要教出語文的韻味,要教出語文的美感,而不僅僅是分析課文。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致力于學生發展這個宏大的目標,課堂上才會呈現“教育意味、學生成長、綜合發展”的大氣象。
因此,筆者將《頤和園》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通過閱讀,了解頤和園的位置,了解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游覽價值;2.領悟課文在語言表達和結構上的特點,學習總提分說、移步換景的介紹方法,給一處具體的圖片,按照觀察順序用“走 完……繞過……步入……”句式進行言語實踐。善用形容詞,用比喻手法說一句完整且清晰的話;3.感受祖國多姿多彩的園林文化,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課外閱讀、研究的興趣。endprint
四、具體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一)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頤和園(指導“頤”字的寫法)是什么?通過預習課文,你了解了它什么?
(二)理清課文層次
1.在作者眼中,頤和園有什么樣的特點?
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2.課文是如何向我們具體介紹《頤和園》這一座美麗的大公園的?
(三)品讀課文,領悟表達方法
1.換一種新的方式學習。
讀課文,學作文。
2.整體感知。
選句子,找“骨架”勾畫課文提綱。
3.感悟。
“繞過”“走完”“登上”“下來”等動詞的描寫。
4.板書。
學會整體構思:首尾呼應,移步換景。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700多米長的長廊,形成了壯觀的景象。文中如何將700多米,有273間的長廊凝練成這一百多字的課文?
1.感悟“柱子”“欄桿”“橫檻上的畫”“兩旁花木”的描寫。
2.在這么長的長廊里,作者是怎樣謀篇布局的呢?
3.借助多媒體觀看長廊圖畫:每人用一個詞語概括你所看到的景象。
4.小結。
文章對長廊這一景點的介紹,既有整體又有部分,在表達方式上有列舉數字,有舉例說明,既有內部構造,又有外部環境。
(五)學習第三段
1.朗讀課文,先了解站在萬壽山腳下,作者能看到什么?思 考:各用一個字概括佛香閣和排云殿的特點。
(六)學習第四自然段
1.討論:品讀第一句,剖析重點詞“景色”,圈出都寫了哪些景色?
2.討論:課文中介紹近景的語句有哪些?作為遠景描述的有哪些景物?體會作者對昆明湖“靜”的描寫——在閱讀中感悟昆明湖的靜綠之美。
3.這一部分的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能用這樣的語言描述方式寫一寫其他的景物嗎?
4.分層次朗讀本段。分三組,每組讀一句,近景、稍遠一點的景物、最遠地方的景物。按照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提煉出寫作特點。學會總提分說,層次分明。
5.再來感受這段文字的具體表達,若去掉一些形容詞,與原文對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6.體會形容詞、比喻句的運用,感受頤和園古色古香之美、昆明湖碧綠安靜之美。
板書:語言運用,生動形象,準確比喻。
(七)學習第5、6自然段
1.昆明湖的近景帶給我們什么樣的視覺變化?與前面的景色相比,你的感情有什么變化嗎?
先寫面,再寫點,點面結合。
2.出示: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最后總結,首尾呼應。
(八)回顧課文,總結提升
這篇文章語言精練、細致生動,作者可能是誰呢?是園林工作人員或者是頤和園的建造者、游人、作家?
小結:只有認真觀察,才會發現這個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描繪得如此細致入微。作者憑借對世界文化古跡的了解和熱愛以及對頤和園的喜愛,用凝練、準確而生動的文字,帶領我們“游覽”了頤和園,使讀者身臨其境,并且從中學會了寫游記的幾點方法。
五、筆者的設計理念
這樣的教學設計圍繞“智慧言語”的核心,追求“語文”的教學價值,體現了兩個意識。
(一)語文素養中的言語意識
教學開始,通過讓學生抓住課文的主干,篩選出關鍵的語句。便能迅速進入到課文學習之中,體會在移步換景中頤和園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不得不佩服寫這篇文章的作者。他敏銳地對頤和園的所有景物進行了細致觀察,在頭腦中形成了結構緊湊、鮮明細致的表象,然后用語言文字輔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對頭腦中的記憶表象進行了深加工,最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篇文筆優美、結構緊湊的游記文章。
(二)作者傳情達意的寫作意識
其實,文學也好,文本也罷,它的最初目的都是“表情達意”。胡適提出,寫文章一要“言之有物”,二要有“思想”。他認為:“文學無此二物,便如無靈魂無腦筋之美人,雖有秾麗富厚之外觀,抑亦末矣?!彼?,作者所要傳遞出來的情感更是需要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認真探索的一部分。這樣就由“課文是怎么傳達信息”轉化為“作者為什么這樣表達”,這種表達方式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有讀者的感受,還能試著從作者的角度揣度、探究,獲得真正的言語智慧。授課結束留下小練筆,仿照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介紹自己參觀過的自然景觀或者公園。這是作者意識的延續和深化,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學習表達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文實際運用的水平。
最后語文教學——“因文悟道,以文傳道,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字的敬畏感、敏銳感和美感,是當下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卞志娟.挖掘文本真正的教學價值[J].小學教學設計,2011(34).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