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標簽理論來看,貼標簽的行為對青少年產生重要影響。以標簽理論為切入視角,關注在中國日益明顯的青少年犯罪問題,運用標簽理論解釋青少年犯罪、社區閑散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團伙形成的成因和過程,并通過分析標簽理論犯罪觀帶來的啟示提出對應的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關鍵詞: 標簽理論;青少年犯罪;成因;防治
一、標簽理論概述
標簽理論根生于布盧默、戈夫曼等人的符號互動論,是基于社會、心理學研究所提出的一種將研究重心從犯罪人個體轉移至犯罪人的及其犯罪行為產生過程中與之有互動關系的環境和重要人員全新犯罪觀。標簽理論探討教師、警察、父母、朋友、司法機構以及犯罪人身處的環境對于逐步形成的犯罪所起到的促進作用,而這一促進作用的表現方式即為當犯罪人初次犯罪或者有越軌行為后,被看似掌握評判依據的權威人貼上不良分類的標簽,他們因此受到社會的排斥與指責,并在周圍環境的區別反應中迷失對于自身的正確定位和認知,從而走向繼發性越軌,成為真正的犯罪人。
標簽理論犯罪觀從更加客觀的角度看待行為的性質以及刑罰的作用。掌握權威的上層統治階級為了規范與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制定一系列靠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準則,并賦予這些準則必然被遵守的強制性效力,社會個體因為有意或者無意的行為觸犯規則,因而站到遵守規則者的對立面,成為被標簽化的越軌者、犯罪人。貝克爾說“自然的東西自在是天真的、既不善也不惡。但是,一旦作為自由和認識自由意志相關時,它就包含著不自由的規定,從而是惡的”。罪與非罪的衡量標準是人為制造出的標簽化的規范,并不能說明違規的行為天然就是犯罪的性質而天理不容。刑罰是具有兩面性的,刑罰的執行很容易引起犯罪主觀傾向的發生和穩固,而不是制止,這便是監獄人格、交叉感染、慣犯、累犯等刑法后續效應產生的原因。刑罰可謂最嚴重、最不可逆的貼標簽行為,正如標簽論的先驅——坦內鮑姆所言:“制造犯罪的過程就是一個貼上標簽、給他下定義、認同、隔離、描述、強調以及形成意識和自我意識的過程;它變成了一種刺激暗示、強調和發展被譴責的那些品質的方式”。
二、運用標簽理論解釋青少年犯罪成因
(一) 標簽理論解釋青少年犯罪行為成因
貼標簽的行為給青少年的心理埋下歧視、區別對待的陰影。譬如在學校教育中,一些學校出于功利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將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有些因為基礎薄弱、貪玩調皮、理解能力弱些、或者家長疏于管教等原因成績落后的學生被老師和學校貼上差生的標簽,他們在學業與學校生活中因此受到較少的關注甚至是不公平的苛待,使得差生們輕易認同自己的身份,厭學逃課,從成績不好逐漸開始違規違紀,甚至在社會上尋釁滋事,而這一切的起源都只是一個差生的標簽給學生不正確的自我定位,讓他們在委屈與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自暴自棄,迅速墮落。
(二) 標簽理論解釋社區閑散青少年犯罪成因
社區閑散青少年是指那些16—25周歲,不再接受教育也不入職就業,因父母學校放棄管教或者無力管理而在社區游蕩的青少年,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他們因為過早被貼上不務正業、不良少年的標簽而被社區排斥,標簽理論認為并非他們最初的行為帶有犯罪性質,但一旦他們被貼上標簽就會因此迅速向標簽指向的方向發展,甚至是真的犯罪。社區因為人員集中,關系較為緊密等原因使得青少年的優缺點被無限放大,在家長與社區人員的行為和語言中,會讓青少年覺得自己是不被理解和認同的,他們在情感上缺乏愛,倍感孤獨和壓抑,來自家庭與社區成員的標簽讓他們更加懷疑自己,持續著閑散的狀態,隨時有做出不良行為的隱患,并因此陷入標簽纏身的循環。
(三) 標簽理論解釋青少年犯罪團伙的形成
被貼上標簽的青少年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往往不足,面對社會的排斥和指責,他們并沒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抵抗和糾正外界對自己的形象評判,他們因為標簽所承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心理壓力,使得他們對于社會規范的認同與尊重度降低,出于逆反心理或者報復情緒,轉而走向更為容易的墮落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認同和鞏固新的心理模式,強化自己越軌者的自我形象,因此他們需要集體的力量幫助自己實現徹底的轉型,減輕群體成員內疚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負擔。共同的生活經歷和心理創傷使得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固化,他們出于惺惺相惜與江湖義氣更加團結,此時青少年集體便有了升級為青少年團伙的必要,以更加嚴格的組織秩序來完成難度更高的預謀犯罪,分工明確,等級森嚴,團伙成員之間的聯系因為共同犯罪而更加緊密,有組織的青少年犯罪團伙因此形成。
三、基于標簽理論防治青少年犯罪對策
根據標簽理論視角分析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徑在于切斷標簽與青少年的聯系,即去標簽化。美國針對少年犯所采取的非犯罪化、分流、非機構化等措施就其竭盡全力保護和挽救青少年的態度和經驗而言是值得我國少年司法體制借鑒的。其要旨在于指將罪錯少年交由指定的教育機構或社區負責矯正,以防止犯罪少年與成年犯對于罪錯少年產生的不良影響,通過義工或社會輔導人員進行當面的接觸與幫扶,協助其父母完成罪錯少年的監護與糾正,通過專業的方式使青少年對自己正確認知,避免標簽對其產生的禁錮。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堅持和完善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前科消滅制度與審判不公開制度。未成年人可塑性較強,青少年時期的越軌行為不應成為他們一生背負的重擔,甚至前途盡毀。司法機構與社會公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關心,從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發,減少知情者,盡可能消滅犯罪前科的不利影響,減輕青少年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重新回歸社會。
行為失范的青少年因為缺乏引導而越軌,他們需要家庭、社會、公眾甚至是媒體更多的關心和引導,而不是過度的關注和干預導致被貼上消極標簽,給少年帶來不利影響,后果必然不可設想。標簽理論有力批判了傳統的犯罪歸因體系,讓人們更多地關注環境與重要他人貼標簽的行為給越軌者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負面影響,從而深刻反思犯罪背后的為人忽略的標簽的作用,通過去標簽化式的青少年保護措施,真正為罪錯少年提供回歸的陽關大道。
參考文獻:
[1]李敏. 犯罪學的標簽理論對我國青少年犯罪防治的啟示[J]. 中國集體經濟月刊, 2007(10):125-126.
[2]宋立. 標簽理論視角下的青少年越軌行為[J]. 群文天地,2012(8):201-202.
[3]王宇鵬. 標簽理論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從馬加爵事件談起[J]. 法制與社會, 2008(36):362.
[4]黃勇. 標簽理論與青少年犯罪團伙的形成[J]. 理論界, 2009(10):167-168.
作者簡介:丁圓圓,女(1995-),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方向:社會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