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學院校的專業化背景與繁重的課業在事實上相對忽略了思政教育,加之傳統教學模式的陳舊單一,學生的思政教育實效性偏低。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見問題,并就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舉措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醫學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75-02
中國古代對于醫生或從事醫療事業者常會以“懸壺濟世”指代,而對其中的佼佼者更常以“醫者父母心”稱頌。這些俗語和諺語在表達患者對醫者的感恩之心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醫療領域的從業者往往較其他行業更加關注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某種程度上,高尚的思想品格與卓越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不相伯仲,彼此非齊頭并進而不能成行業之翹楚。故而,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各專業課程一樣,具有不容忽視的決定性價值和意義。
一、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見問題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形式與手段已經和時代的飛速變化與學生思想意識發展間產生了不小的距離。相對刻板單一的思政課程往往被學生當成不得不學以獲取相應學分的必修課程,而未能充分意識到其對人格品質、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醫學院校學生面對思想政治課程缺乏興趣,僅僅在考試或測驗前夕突擊式學習應付了事。而一些醫學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滿足于既有的傳統套路固步自封,不能及時跟上社會與行業的變化,于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
二、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實效性的策略
(一)遵循個性化原則,找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契機
醫學的復雜與紛繁決定了不同醫學院校在教學目標與課程設置諸多方面皆有不同。因此提高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需要結合院校實際,遵循個性化原則,找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契機。
以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為例,為使院校的基礎和臨床教育進一步融合以優化完善,2006年中山醫學院開始重組。以此為契機,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有分有合”的改革。傳統上相對獨立的新生入學接待與教育、畢業生離校與教育、大型文體活動等進行了合并。而院校層面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文化素質、本科生/研究生日常管理、獎勤貸助以及就業輔導等則進行了分離。
醫學院的重組使相對陳舊的思政教育從結構上得到了優化,調整后的中山醫學院形成了從黨建領導小組到支部、學工辦、再到學生工作室、院團委、團總支、支部、學生會、班委會的全新體系。這一調整不僅讓院團委、學工辦對全院學生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黨團建設諸多方面有了統籌和協調的權力,也實現了管理責權分明、職責到位。
(二)以黨建為統帥創新學生思政教育新路徑
結合《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規劃》和《中山大學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年規劃》指導意見。中山醫學院以支部為基點開始了“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主題黨建活動,此心為核心開始創新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徑。
為強化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并主動開展群眾監督實現思政教育的優質高效。院校在學生黨員最集中的宿舍區設置了公示榜,將每個學生黨員的姓名、電話、職務、房號連同照片一起進行公布。同時在學生黨員宿舍門上張貼其姓名與照片,以此接受全面和更加具體的監督。
公示活動開始后的第一學年,學生黨員在年終測評中獲得優秀獎、單項獎、捐贈獎的數量占年級數量超過了六成。綜合成績測評居年級成績前50%內的數量超過全年級學生總量超八成,擔任各級各類干部的學生數量占全部學生數量近六成。學生黨員不僅自身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也成為其他普通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更通過以身作則提高了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密切了黨群關系、擴大了黨員和支部的影響力。
三、結束語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不少專業來說都是重點加難點,尤其是對那些嚴謹、細致的理論或應用學科而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又往往因為專業教學的側重點不同而導致思政教育成效性的降低。尤其是在醫學類院校學生眼中,繁重的專業課程學習已然不堪重負,再面對相對刻板的思政教學更加興味索然。但是,思政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手段不僅是培養學生健全思想品格與職業道德的保證,也是為社會培養合格醫學專業人才的基礎之一。因此,醫學院校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走一條個性化發展道路,通過優化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這不僅是高校素質教育戰略的要求,也是醫學院校通過改革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
參考文獻:
[1]曾玉華,何國平,胡小平.加強和改進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6:41.
[2]官萍,李勇,游義芳.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探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11:687-688.
作者簡介:
張超(1972.10-),男,漢族,河南臨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