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珊
【摘要】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從而引起心靈的共鳴,體驗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更好地豐富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建構一個人精神生活的底蘊。《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蘊含在其中的美感充分展現出來,使學生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生閱讀詩歌,可以探索詩歌的豐富內涵,感受其藝術魅力,從而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關鍵詞】課程標準;詩歌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程標準下詩歌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詩歌教學的內涵
詩歌教學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有所體會,并在對詩歌積累整合基礎上,去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對詩歌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在詩歌教學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二)詩歌教學的特點
在教學活動中,對不同類型文本教學時,應有不同的教學重點。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其主要特點是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于節奏和韻律。詩歌作品大多具有內涵多樣性和模糊性,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針對詩歌體裁特點進行側重教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進行特定的情景創設,引導學生將詩歌內容與自身體驗相聯系。
(三)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
詩歌教學應該注重詩歌的熏陶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統一。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詩歌教學時,在保證所有學生達到共同的基礎目標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需要進行相應指導,使學生在閱讀詩歌時形成個性化閱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詩歌教學中不應該追求固定統一的答案,而是去鼓勵學生積極、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詩歌體裁的作品創作。
二、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散文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同,并沒有突出詩歌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在講解詩歌時過分追求標準答案,使學生在閱讀和鑒賞詩歌時,采用的閱讀方法單一化和標準化,并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其次,教師對詩歌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是考試考什么,而不是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過分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人文性缺失,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審美和探究能力。最后,學生對詩歌學習興趣不高,因為詩歌具有很強的跳躍性,理解難度大。詩歌的創作是外在事物形象與詩人內在情意的相互交融所創作出的特定意境,學生沒有相應的經驗理解詩歌意境時,所以學生在學習詩歌時會產生回避心理。
(二)詩歌教學中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方面,教師自身專業素質不足,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詩歌的重要性,并且教師在文本解讀時采取了不合適的解讀方式,也導致教學內容產生問題和偏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過分依賴于考試要求和內容,也是導致詩歌教學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方面,由于詩歌的創作是外在事物形象與詩人內在情意的相互交融所創作出的特定意境,而對于高中生來說雖然具備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但相對于詩人來說也是較少的,所以很難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陌生感使學生對詩歌失去興趣的同時產生回避的心理。
三、詩歌教學實施建議
(一)教師層面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繼續學習,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在詩歌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取舍,同時應注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發展相結合。高中詩歌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積累以及思維的發展,培養審美和探究能力。在詩歌教學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構建特定的情景,進行情景化教學,使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和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在詩歌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個人見解,鼓勵學生批評、質疑,發表不同意見。
(二)學校層面
學校應加強教師培訓,使教師對詩歌教學的規定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只有教師對詩歌教學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采取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學校應開設與詩歌交流鑒賞相關的選修課程,充分利用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為學生提供學習詩歌的條件。與此同時,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學情,編寫相應的教材,在詩歌教材編寫時應重在使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學校也可以開展詩歌散文朗誦會,舉辦詩歌創作活動,有利于學生參與到詩歌的學習和創作中。
(三)學生層面
學生在學習詩歌時,自己可以先預習,充分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創作心態,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在學習詩歌時要注重積累,自主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學習詩歌時要根據自身學習特點,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在選擇詩歌學習內容時,應選擇積極向上,有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文本內容。在詩歌學習過程中,要注重與同學進行合作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也要尊重其他同學的見解,在和同學交流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對詩歌要保持興趣,勇于探索求新,追求思維、表達的創新。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