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如
[摘要]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中一門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專業課程,是會計類專業的核心課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該課程已經成為融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法規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一體的交叉型崗位技能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可操作性。文章針對該課程的特點,結合高職院校財經類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教學方式改進的一些路徑,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改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237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職業技能訓練與形成的重要環節,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該課程一般在第三學期開課,先導課程有“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實務”“財經法規”和“計算機基礎”,后續課程有“會計手工賬綜合實訓”和“成本會計”等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會計核算軟件的升級,需要高職院校學校不斷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完善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水平。
1會計電算化課程學習中常見的問題
(1)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有所欠缺。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踐性決定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時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尤以各種小問題居多。例如在填制會計憑證的時候,會因為憑證類型沒有對應上而產生不能保存的問題;有的學生由于沒有主動思考,出現不知如何解決的情況;有的學生因為實訓操作中的小馬虎和小失誤而出現方方面面不同的小問題。正是由于學生對出現的問題欠缺主動思考意識,對學習好的同學或對教師產生較強的依賴性,進而無法也不愿去深入探討并尋根溯源,只是簡單地尋求他人幫助。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會在一節課中經常遇到類似問題,有的是因為會計知識學習不夠扎實,有的是因為對相關軟件使用方法不夠明晰,但只要能夠主動思考一下,有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并不復雜。比如實訓中不能保存的問題,通過思考,就會找出其原因是憑證類型或者會計科目不對應,通過進行憑證類型修改或會計科目更正即可完成操作。也只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后,才會產生深刻的印象,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為后期解決類似問題打下好的基礎。
(2)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有所欠缺。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強調實踐性,并且多是以先講后練的方式,教師在授課中會對每個環節的操作步驟進行具體的講解和演示,之后要求學生對教師的操作進行重復演練。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快速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不同環節的操作方法,但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提問環節較少,稍一走神就會錯過操作的詳細步驟,有的學生因為煩瑣和反復的操作步驟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一味追求速度,想著如何盡快完成實訓操作,忽視操作背后的基本理論,不重視操作規程,出現錯誤就找教師幫忙,不僅對教學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是一種影響,也會使電算化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打上折扣。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學生自己動手或參與的愿望未能得到充分滿足。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被動地跟隨教師和書本的操作步驟。由于教授過程中對學生積極性調動不夠,就會使學生在自己上手操作時產生多種問題。
(3)會計理論與實訓結合有所欠缺。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融理論和實踐教學為一體的學科,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在電算化學習中依然存在著理論重于實踐的現象,理論知識教授占比較大,而實訓和實踐相對較少,在讓學生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之后,實踐性操作卻顯得更加缺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所涉及的實踐性操作仍是以驗證性訓練為主,讓學生通過電算化軟件來對所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驗證。在實訓中,會以一個企業作為案例,通過財務軟件對企業日常的工資、日記賬、總賬和財務報表等模塊進行操作,而在財務指標分析模塊和資金供求等模塊的操作上較少。當學生對相關軟件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操作水平后,教師會要求學生對模擬的經濟業務進行綜合實訓。有的學生在遇到這些相對真實的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時會產生迷惘,理論和實踐的銜接點產生真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有的不能正確判斷操作的子系統。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是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薄弱,理解力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不足。二是會計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因而不能與電算化實訓緊密結合。
2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改進方法
(1)加強課堂引導,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時,多數學生能夠按照實踐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操作訓練,但學生在完成一個教學任務之后,往往對所完成環節并不十分清晰,印象也不是很深刻。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引導上多做功課,引導學生在實踐環節遇到問題時能夠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一是實施任務驅動法,具體來說就是把每節課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要讓學生清楚這節課所要學習或實踐的具體任務,讓學生思想上裝著任務去完成實踐,也即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第二部分是教師在學生自己操作之前,從積累的問題庫中把本節課中常見的問題列出來,讓學生有所準備,進而更加注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幫助其找出實訓中具有根源性和共同性的問題。
(2)加強角色扮演,調動學生會計電算化實訓的積極性。理論的意義在于應用,調動學生實訓的積極性重在使學生增強參與意識。在賬務處理過程中,會計電算化系統有若干個操作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操作權限,學生在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實訓時,多是一個人根據教師講解步驟進行綜合演練,這樣做雖然能使學生獨立完成各個環節,但學生對各角色的具體工作內容的理解不太深入。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每一組學生都分別扮演不同崗位的角色來共同完成有關工作。例如以5個學生為一組,分別擔任總賬會計、采購主管、銷售主管、賬套主管和出納等職務。在具體業務操作中,學生在各自所扮演的崗位上,能夠深入理解由于角色的不同而產生的權限限制。例如出納只能對憑證有簽字權,能夠輸出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對支票登記簿進行管理,進行銀行對賬,其他操作權限則會受限。一個角色扮演完成之后,小組內的各角色依次進行輪流互換,直到完成所有的角色扮演。這樣就會使學生更主動和深入地掌握各個角色的工作內容以及不同的操作權限,對熟練的掌握會計處理方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樣做的實際效果是使學生的實訓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為進行熟練操作打下良好基礎。
(3)加強綜合實訓,提高“教、學、做”的一體化水平。理論的難點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導實踐,并與實踐緊密結合。這就需要教師將課堂實訓內容安排得更合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全面應用到具體操作中,這也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關鍵。由于教材上的具體應用案例都是以文字敘述為主,所以與學生直觀看到的原始憑證是不同的,不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所以在會計電算化教學時,要多以企業實際應用的原始憑證來進行綜合實訓,根據案例讓學生做填制憑證、記賬及結賬等工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再進行必要的理論講解,并做到邊講解邊示范,學生一邊聽一邊練習。通過實踐練習,學生能夠結合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點,深入理解各種操作的意義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有利于學生更直觀和更清晰地掌握財務軟件的整個操作流程。根據學生的實際練習情況,教師能夠進一步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特點,時時對學生的錯誤操作進行糾偏,并對易錯點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圍繞難點和易錯點進行反復練習,從而達到“教學做”的有機結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彭俊英,劉澤華科教導刊[J].2016(1):106-108
[2]孫麗冬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與實踐[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67-68
[3]梁杏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改革[J].經營管理者2016(5):3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