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美學與聲樂看似是兩個獨立的學科體系,但是二者作為藝術的形式,內部有著不可忽略的關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國內開始嘗試何如將美學中的部分逐漸的借鑒到聲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進行聲樂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促進自身美學能力的提升,雙管其下的促進學生藝術細胞的發展,本文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些列的探討。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聲樂教學;美學;滲透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14-01
美學的范圍比較廣,美學的原理已經滲透到我們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需要把美學的基礎原理使用到專業教學里面,把美學借助聲樂教學滲透到學生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一方面可以學習到專業知識,一方面還可以深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樣可以借助美學推動學生更好的了解聲樂教學,讓聲樂教學體系更加健全。“美學”是一種性能,它的最后表現為人的情感、修養。實施美學的關鍵途徑就是音樂教學,它的核心是美學教學。聲學教育是美學的一部分,它的特點就是在審美里面完成聲樂教學。怎樣體現出美學在聲樂教學體系中?
一、表現和技巧達到一致
精煉的聲音技巧和藝術表現是相互呼應的,不可或缺的。沒有聲音技巧說不上藝術表現,擺脫藝術表現,聲音技巧也丟失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在演唱時候關鍵性的美學原則。
唱歌技巧是傳統唱功論述中有關緩急頓挫、起調行腔、運氣、高低音等都體現出了技巧的重要性。古文中有一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就表達出了歌唱藝術給人帶來的美好的藝術享受。可是在聲樂教學里面,練習聲音技巧的時候不能夠焦躁,急于求成。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盡力完成,在學習聲樂的時候,不管是哪種訓練技巧都需要循環性練習、打磨,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不能夠不切實際,并且學生的自身條件也存在差異,因此對學生的培訓計劃、期望、目標也應該有所不同。對于剛步入課堂的學生卻要學習超范圍的作品,學生也是無能為力的,不僅不能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還會降低了學生們的積極性。
音樂教育的基礎就是專業知識以及歌唱技能,沒有專業知識和歌唱技能,也沒有辦法進行演唱活動,也無法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美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把知識點和所表達的意義聯系起來,用內涵美征服學生,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向往進而追求,使學生在自我尋找追求的過程之中進行歌唱技能的掌握及領悟,這遠比教學效果要好的多。
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的傳授時,需要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教師應該創造舒適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氛圍中自覺融入到演唱狀態,學生在身心緊張的環境下很難融入課堂。唱歌技巧雖然重要,但它僅是一項技巧,但是技巧進行藝術化的表達及再創造才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藝術表現主要體現在“情”上,學生的情感表達比聲樂技巧更為重要,在進行演唱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的感情融進到聲樂作品當中。
二、從多方面掌握音樂內容
教師在幫助學生熟悉作品的時候,不可只從音樂旋律或者歌詞出發,音樂內涵包含許多:直覺、想象、非想象的、非直覺的內容等。聲樂的作用開始是娛樂自己,其次才能夠娛樂別人。在我們開心或者是難過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唱歌來表達情感,飽滿的情緒不僅可以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可以傳遞給他人。所以在審美的時候,飽含深情的聲音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我們也需要在多方位角度去分析音樂、看待音樂。
(一)從音樂性內容角度掌握
音樂的內容是存在作品里面的,它主要是來自音樂本身結構和聽眾想象沒有關聯,主要包含音樂精神特點、感情、風格體系。
(1)感情是人在音樂里面能夠體會到的大眾感受。學生對于一首歌曲的初始印象是對歌曲情感的把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提前感受,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面對音樂情感做出過多分析。
(2)風格體系并不只是依靠感性去體會,比如古典主義的格局特征是簡潔、優雅、情調、浪漫,音樂的脈絡清晰,邏輯關系明確。在浪漫時期的音樂缺少著邏輯性、科學性和想象力。有一些作曲家善于把外在精致的物品展現出來,有一些則更偏向于描述細致的內容,這些都需要通過分析、歸納才能夠感受到。這樣的歸納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練習,教師在教課的時候應該適當提升學生這種能力。
(3)精神特點是作者處于當前時代特點的反應,也是作曲家深層度的思想反應,它比風格體系和感情更加深層次。比如瓦格納的音樂就是悲劇性特點,若是學習其音樂作品,應該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之中所蘊含的悲劇涵義。
(二)從非音樂性內容角度掌握
除了上面這些音樂內容外,音樂里面還有非音樂內容。這些非音樂內容是說沒有從音樂里面直接感受到,是通過聯想獲取的內容,分成文學性內容和非音樂性內容。
音樂繪畫內容是說學生借助想象獲取視覺形象和畫面,很多學生在學習聲樂時,并沒有畫面感,只是單純記住音樂節奏,所以唱出來的樂符缺少感染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音樂旋律、造型、色彩上面更好的感受作品。
音樂文學內容是借助聽覺想象去獲取事情發展的情節。聲樂和文學類似,都借助聲音展示出來,文學有情節、有內容,音樂也是如此,一首音樂也存在著故事、高潮和結尾。
三、音樂美術和教育雙管并重
在聲樂教學里面,音樂美術和教育應該有著密切配合。聲樂教學存在著功利性,可是音樂美術卻缺少功利性,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應該看重美術教育的用處,這是為了讓學生可以在學習聲樂的時候也體會美的含義。音樂教育看重認知,音樂美學中更看重情感。
在聲音教學里面看重音樂教學和音樂美術雙管并重,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演唱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學生可以體會到這種情感所表達出的內涵,進而喜歡上音樂,讓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是音樂美術教學的最后目地。音樂教育有的時候不是審美性的,可音樂美術理念存在著審美。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認識美,強化審美文化素質,這是推動音樂美術健康所需要的,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實現審美能力提升。
音樂教學沒有具體的形態可以展示,但是卻可以展現出其不可言說的藝術魅力。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聲音是音樂體現的形式,遵循著聲音的規律。“美學”作為一種屬性,主要表現為人的感情、涵養、品質。進行美育的關鍵途徑就是聲樂教學,它的核心本質是審美教育。聲樂教學是美育的一個區域,實質是在審美過程中進行教學。
詳細的說,教師指導學生領悟音樂美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并且在興趣支持的條件下,累積審美經驗,累積學習音樂感悟,在最后感受到美、懂得美,并且營造美的氛圍,實現由感性轉向理性的轉變。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活動中比較重要的構成部分就是聲樂課。挖掘教學過程里面可能隱藏的美學元素,盡量把聲樂課中的技巧和美感聯合起來,讓學生可以在音樂美的條件下學習專業聲樂知識。一首比較優秀的音樂,自然是來自于生活,將人們的心聲表達出來。這樣意境的美,對于學生有著特別的感染力,長此以往,也就構成了“潤物細無聲”的美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琴.聲樂教學中的美學體現[J].藝海,2011(11).
[2]張增賦.聲樂美學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5(09).
[3]孫治國.從《度曲歌訣》透視聲樂表演藝術的互通性美學原則[D].云南藝術學院,2012.
[4]文哲.論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內涵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6(06).
[5]劉楊.聲樂藝術當中的聲樂美學研究和探討[J].北方音樂,2016(04).
[6]夏朗,邱琳琳,楊爽等.淺談聲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音樂大觀,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