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用情真意切來撐起語文的一片朗朗晴空。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方式寓于語文教學之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迅速掌握語文知識,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情感教育;文本;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4.3 【文獻標識碼】A
一、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教學時要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復、多種形式地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走進當時的情景,在讀中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再者,朗讀形式多種多樣,如范讀、領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我們還應根據不同文化與風格交替使用,達到“美讀”的目的。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再現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并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
如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中“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一段,就可以設計四個層次引導學生反復朗讀:
首先讀“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讓學生感悟漫長時間背后父親救助兒子的艱難;接著又讓學生從“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這些刻畫父親的外貌、衣著的詞語中,感受父親的辛苦與疲勞;然后,聯系上下文中警察、消防隊長的話及課文題目中的“中”字,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父親處境的危險;最后,則聯系前文看旁觀者眼中“失?!钡母赣H,從精神層面,讓學生認識到父親絕望中的無助、絕望中的堅強,從而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父愛的偉大與無私。正是這種多層次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出言中情,悟出言中意,讓父親的形象深深地植入學生的心中,實現了文本情與學生情的共振。
二、聯系現實生活,體會感情
語文課不僅僅是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凝聚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思考及表達方式。教學時,當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文本中心時,我們就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喚醒學生對文本的透徹理解、情感價值觀的準確把握。
以《釣魚的啟示》為例,在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一句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交流領會釣魚對作者的啟發,進而聯系上文,重新認識當初的得與失,并提問:如果當時得到了鱸魚,那就會失去什么?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思考,領悟。在加深學生理解和體驗基礎上,再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誘惑人的大鱸魚”,又是怎么做的呢?將學生的思考引向生活,這樣既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讓學生在反思自己的行為中得到心靈凈化,獲得道德情感的熏陶。
因此,一切的學習只有最終融入生活,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文本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品詞析句,體會感情
語言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流利地朗讀課文,對語言文字去品析、鑒賞,去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日常教學時,我們離不開對字、詞、句、段的深入開掘。如教學《草船借箭》這課,感悟諸葛亮人物的形象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句展開,在理解“神機妙算”的基礎上,進而追問:你從哪里體會到他的“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從“諸葛亮知天氣,知地理,知人心”三個方面,感受人物的鮮物形象。
回顧觀摩名家的課例,不難發現,每節課的精彩之處都離不開,名師對語言文字的細細推敲,反復咀嚼品味。如《一夜的工作》,王崧舟老師致力于語言文字的推敲,抓住“極其簡單”引導學生在思考、對比想象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與無私。
四、借助想象,體會感情
想象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干癟的語言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讓學生在想象中豐富情感體驗,進而與文本產生情感共振。細讀每篇文章,你會發現作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讓我們放飛想象,加深對課文主旨的把握。
對于情節性較強的文章,讀后往往會感到意猶未盡,此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情節發展趨勢,張開想象的翅膀,延伸故事情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學習完《窗前的氣球》一課后,讓學生想象“科里亞望著窗外那逗人的小臉,會說什么?”并寫幾句最能表達科里心情的話。這時孩子們就會將自己的理解傾注筆端,對人物的內心的理解也會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可見,適時的想象、續寫,對于學生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內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轉換角色,體會感情
在結束文本學習時,適時轉換角色,引領學生回顧觀照整個文本,傾吐閱讀文本后與文本的對話,亦是對文本的又一次深入研讀。
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在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努力下,小錢終于得救了,相信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而每個人的內心肯定都有許多話要說。那么,假如你就是小錢,同桌是臺灣青年,一年后的一天,你們終于相見了,你們彼此會說些什么?轉換角色,看是讓學生在表達自己的心聲,實際上則是學生對文本內涵把握的進一步延伸,使學生成為文本的主人公,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想,同文本中的角色一起呼吸,思考,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變小的同時,對血脈親情的理解則更加深刻。
總之,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要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在授課之前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精心進行教學預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趣味盎然。
(編輯: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