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帥 張弛
摘要:智慧城市是城市數字化向智慧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城市發展困境的最佳途徑。在對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研究文獻進行搜集、整理、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從智慧城市的內涵、建設途徑與問題以及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梳理分類,并加以評析。最后對未來智慧城市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智慧城市;建設現狀;評價;綜述;展望
引言
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機遇下,智慧城市作為城市創新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作為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最佳結合,已經成為各級城市加速科技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
一、新型智慧城市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有很多核心要素,包括開放體系架構、功能平臺、運行指揮中心等,但這些要素最終的服務對象都是人民,并優化城市的治理,使管理有序進行,使用綠色能源建設城市。同時,也會應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相融合,促進國家與城市共同發展。從概念分析,它提出的是信息時代下城市發展的新思路,有新的戰略目標,使用信息網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實現“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打造新興產業,建立城市信息化環境。
二、型智慧城市四大特征
(一)從頂層設計上,更加注重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是在單個城市層面上,重點關注某一城市內部的信息融合共享及資源有效配置。在新型城鎮化“緊湊集約型城市群”戰略布局的帶動下,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將由過去以單一智慧城市建設為主向區域的智慧城市群體系規劃轉變,更加強調區域層面智慧城市的統籌規劃和協同布局,旨在實現區域城市間的信息融合共享,打造區域乃至全國統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單打獨斗、獨善其身,需要從更宏觀、更系統、更大格局上開展智慧城市群和城市帶的頂層設計和協同布局。“十三五”期間,國家提出將建設19個城市群,以區域城市群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融合應用等為重點的智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方向。如京津冀區域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設施和數據為重點,加快推進三地資源整合,并力爭將京津冀打造成為交通運輸現代化的先行區,率先推進區域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的有機協調發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區域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大數據協同運用、地理信息共建共享等為重點,在國內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群,并協同推進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建設統一的智慧城市標準,開放數據接口,協同推進各類智慧化應用。
(二)從建設重點上,更加強調數據驅動、信息主導
當前我國數據總量正以年均50%的速度呈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30年將占全球數據總量的30%。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落地,大數據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推進,目前各類信息基礎設施已基本夯實,新型智慧城市將更加注重城市各類信息的共享、更加注重通過城市大數據的集中、融合、開放和挖掘利用,以信息流驅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等其他流態,從而建立起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數據創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政府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公共數據資源,各級政府要在實現各部門數據整合共享的基礎上,通過出臺政府信息資源公開目錄、搭建城市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建立大數據交易中心等,推動政府級大數據的對外開放和創新應用,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企業則應通過自身平臺數據與政府積極開展合作,獲取更大市場空間,同時做好深度挖掘,更好服務民生。如滴滴出行紛紛與貴陽、深圳、成都、廣州、長沙、蘇州等多地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滴滴平臺交通大數據分析及資源整合能力,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綜合效益,優化市民出行體驗。
(三)從目標定位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為民服務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其核心就是如何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城市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創新應用、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城市資源的整合共建共享,其最終目的都是更好地為民服務。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強調信息惠民,由過去的主要滿足部門業務需求為驅動,向以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為目標轉變,圍繞貫穿服務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這一主線,全方位整合各項民生服務內容,致力于提供高效便捷、全程全時的信息服務。這一理念在國家下發的《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指標體系中,關于“惠民服務”和“市民體驗”兩項指標權重的占比高達57%,明顯高于其他指標,表明智慧城市建設不再一味地“重技術、輕應用”,“重管理、輕服務”,而是重新回歸到了“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建設本質。為民服務是評估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整合服務資源、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內容、強化服務協同,最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
三、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思路
(一)制定總體設計與規劃
與城市發展戰略相融合,考慮城市主體的各項需求,并根據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把握城市演化的核心,可以為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與設計提供要素,增加新的設計內容,符合城市中政府、社會公眾與各企業的需求。同時,做好整體規劃,是從全面、多維的角度分析城市建設的要素、公共服務的水平等,讓規劃具有內在邏輯,每個工作環節互為銜接,可不斷推導,根據規劃的內容逐一落實,保證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二)建設重點工程并做好示范
智慧城市的建設,會聚焦城市發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城市,體現出科學性、緊迫性與創新性的特點。由此,城市需要建設重點工程,從眾多工程中找到一個影響力較大、可起到示范作用的工程,有良好的受益面。這會把優質資源集中起來,在短期得到理想的效果,充分體現出自身的示范作用,并會加快項目的推進,為之后項目的建設打好基礎。
結語
新型智慧型城市的建設,可增加城市的承載,優化城市的管理,使城市有良好的治理能力,讓社會公眾有更好的生活。對此,我們必須更新自身的觀念,從觀念著手,運用開放、共享的信息內容,解決傳統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突破智慧城市建設的難題,制定總體設計與規劃,建設重點工程并做好示范,分階段推行,加快城市建設的創新,扎實工作。
參考文獻
[1]姚音.智慧城市試驗[J].世紀商業評論,2005(6):120-124.
[2]巫細波,楊再高.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J].城市管理,2010,17(11).
[3]王家耀.智慧讓城市更美好[J].自然雜志,2012,34(3):139-142.
[4]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維邏輯[J].電子政務,2011,102(6):84-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