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

【摘要】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將學生對美的熱愛和追求同對語文的興趣愛好統一起來,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具體做法有:引導學生品析作品中的自然美,品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品讀作品中的語言美,品味作品中的結構美,引導學生進行創造美、再現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品析作品中的自然美
語文教材中各種體裁中有不少關于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等自然環境的生動描寫,所展現的是一幅幅自然美的圖畫。在這些描繪中,既有靜態美,又有動態美;既有陽剛美,又有陰柔美。引導學生分析欣賞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可以使他們開闊視野、陶冶性情,還可以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就拿沈從文的《邊城》來說,他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里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二、品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
語文教材中刻畫了許多可親可敬、可歌可泣的人物,這些人物有純潔的心靈、高尚的品德、英勇的行為,這些都構成了一幅幅社會美的圖畫。《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愛斯梅拉達美麗、善良、寬容、大度、富有同情心,以德報怨,是美的化身;《老王》中的老王,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心好,老實厚道,需要錢,可是他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不顧自己身體多病,省下香油雞蛋給楊絳……這些形象無不具有心靈美。在教學中,我們可揭示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并在思想上產生共鳴,使學生逐步具有區別真偽、善惡、美丑的能力,逐漸形成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
當然,文學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辛德勒的名單》里兇殘冷酷、貪婪無恥的高斯;《巴黎圣母院》中虛偽狠毒、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雷雨》里自私偽善的周樸園等。但這些“丑”在藝術中可以成為非常的美,因為作家從正確的觀點出發,對“丑”進行揭露、嘲諷,激起人們的厭惡、憎恨,從而讓學生更加熱切地向往美,追求美。
三、品讀作品中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因而文學美又表現為語言美。語文教材中各類文章集中體現了語言美的多樣性,如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精致、心理描寫的細膩、散文的意境、詩歌的音韻、議論文的嚴謹、說明文的準確、應用文的規范等,特別是那些名家作品更能給人以美的感受:葉圣陶的《景泰藍的制作》語言準確平實,通俗自然;張潔的《我的四季》用詞精練,文筆優美;魯迅的《拿來主義》語言幽默、犀利……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反復比較那些關鍵的字、詞、句,領悟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
四、品味作品中的結構美
古人強調作文“首尾開闔,繁簡奇正,各極其度”,講究結構布局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結構美。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一種含蓄在外而凝聚在內的結構美。如柯靈的《鄉土情結》以故園之思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土情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嚴密的論證結構,閃現著美的智慧。如韓愈的《師說》、魯迅的《拿來主義》等。詩詞歌賦的結構,有的整齊,有的對稱,有的錯落,有的鋪排,有的回環,無不表現出形態美。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文章結構嚴謹巧妙,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板書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板書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顯現作品的結構美,幫助提高學生的布局謀篇能力。如《陳情表》的板書設計:
這篇至文,既陳情又說理,結構極具邏輯性,一直為人所稱道。通過這樣的板書,不僅理順作者思路,還讓學生領略作品脈絡結構美,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引導學生創造美、再現美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審美能力,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去創造美。所以,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創造美、再現美,把對美的認識表達出來,同樣是美育的重要形式。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多觀察、探索生活的奧妙,繪制生活的彩圖,并盡可能去接觸、感受和認識周圍現實的美。同時借鑒教材,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發掘美。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他是一個有趣的人,滿腹學問,不拘小節,孩子氣十足。在學習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所蘊含的美,同時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沖動,并因勢利導,讓學生也寫一篇記人的作文。結果,許多學生都寫的是自己身邊平凡的人,充滿著美感,感人至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美育不僅是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段話闡明了美育在實施科教興國,推進素質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應不僅僅是語文,它更應該在學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