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群 丁成
【摘要】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逐漸增多,團體心理輔導作為更具有感染力和較高效率的咨詢技術,被應用到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領域當中。本文系統闡述了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和特點,分析了團體心理輔導對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當前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形式分類,指出了提升團體心理輔導實際效果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大學生 心理素質 對策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2014年人文社科基地心理應用研究中心項目《石河子大學國防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研究》(XLYY 20140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203-02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與特點
(一)內涵
團體心理輔導也被稱作團體咨詢或團體活動,該概念是相對于個體心理輔導以及個體咨詢存在的,就是在團體狀態下幫助學生解決其心理障礙或者將其心理潛能開發出來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1]。輔導者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以團體成員相似的心理問題為出發點,成員間加強溝通,憑借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指引學生對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探究,彼此間相互鼓勵支持,不僅能增進成員間的了解,還能加強成員間的心理認識,幫助改善其在團體中的人際關系,對新的行為方式進行學習,將成員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達成。
(二)特點
效率高,事半功倍。個體心理輔導只能夠解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但團體心理輔導卻能夠解決很多人的問題,能夠有效的節省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心理輔導效率。
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影響性。在學生團體之中,每個學生之間都會對彼此產生影響,憑借溝通和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理解。憑借團體輔導這個平臺,學生在接受他人幫助的時候也能夠對別人提供幫助。
輔導效果好。團體心理輔導會創建一個和實際社會相似的社會環境,讓團體輔導環境成為這個社會的縮影,在團體活動中,學生便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生活經驗,同時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試著將自己的行為改變,進而將改善的行為方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鞏固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
二、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這是人類彼此之間進行聯系和溝通的基本方式,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會對這個人的生活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大學生要想適應當今社會的生活,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怎樣同別人交流,如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該怎么做決定和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自我潛能
如今大學生之所以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主要是學生自我觀念存在偏差。在團體輔導的情況下,學生之間憑借相互的分享,認識到很多問題都是大家共有的,這樣就不會覺得只有自己是特殊的,心理上便不會有太多的負擔,對自己不恰當的評價改變,有助于構建積極的自我觀念[2]。團體輔導中的學生會為了改善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而努力,將自身的潛能激發出來,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
(三)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團體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存在,將真實的情況再現出來。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學生可以通過角色假設等形式來對真實的社會情況模擬,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生活經驗,學會怎樣同別人更好的相處。團體心理輔導是由一個人輔導一群人,所以能夠提高輔導的效率。
(四)滿足心理需要,減小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一個人的需要滿足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假如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那人便會變得孤獨、焦慮、煩悶、抑郁等,如果心理問題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導致犯罪、自殺等破壞行為。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輔導教師會營造輕松、溫暖的活動氛圍,有利于心理放松,促進學生表露自我。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對于問題進行全面的認識,并認真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五)促進自我接納,協調自我意識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通過同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在別的學生身上發生,這會加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讓學生能夠接納自己的心理缺陷,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加強理解,防止自身負面情緒和沖突的產生,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和統一。在心理治療和咨詢過程中將認知偏差消除的重要方式就是心理輔導。例如:在人多的情況下發言會緊張,看別的學生能夠輕松自在的發言,為什么到自己就不行呢,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覺得自卑,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這樣一來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越來越緊張[3]。在輔導過程中就會發現即使是非常健談的同學,在眾人面前講話時也會緊張,這就讓很多學生心理狀態放松很多。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中的實踐形式演進
從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與作用角度出發,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團體心理輔導基本分為以下四種實施類型。
(一)專題性團體心理輔導
學校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可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際教學和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中發現那些心理問題較為明顯的學生,將這些學生進行歸類,實施統一專題性的團體心理咨詢。例如在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中發現一些學生焦慮情緒較明顯,對他們實施相應的團體心理咨詢活動,以“發現焦慮”(在模擬的焦慮環境內,使學生分組觀察他人的焦慮表現并發表建議);“認知調整”(分享焦慮情緒產生當下的心理狀況,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同伴分析對方的交流情緒來源,并進行互助式的鼓勵活動);“積極對抗”(一起做放松訓練,嘗試在焦慮環境下作出對抗性放松行為,再次分享自己的焦慮情緒,調整認知,并形成循環)三階段的循環式團體心理輔導,能較好的幫助學生脫離焦慮情緒。endprint
(二)通過心理健康課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使學生了解某種理論下的心理問題解決模式,例如,在團體模式下進行一段時間的模擬認知治療,請學生互相監督執行認知治療系統下的各個步驟,從中獲得心理感悟,使學生形成主動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習慣,并能夠對不良認知做出積極調整。
(三)心理發展性(階段性)團體心理輔導
針對大學生某一特殊時期的心理發展需要提供相應的幫助。例如對面臨就業的大四學生進行分年級、分班級整體的就業心理輔導,使用“模擬招聘”活動和“10年之后的我”心理情景劇表演,使學生對自身的就業心理狀態和職業成熟度有所了解,幫助他們找到求職的方向,擺正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的位置,使他們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舒緩就業壓力,以較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四)全學程班級團體心理輔導
有學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行滲透,更有利于學生的成人成長,尤其是在開展團日、班會活動、就業指導課等的教學過程中,以及貧困生、網絡依賴等特殊學生群體,突發事件的危機干預等各個領域,團體心理輔導效果明顯優于一般的講座和素質拓展活動。
將團體心理輔導技術運用于班級的全學程建設,融合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拓展等理論與技術,科學設計縱跨全學程的系列團體輔導實施方案,通過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逐步完善,制定相應的技術規程,轉化為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等非心理學專業教師通過短期培訓和自學便可掌握的工作技術理論,有望成為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中最廣泛、最高效的實踐模式,能夠讓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團體(班級)活動過程中,解決好面臨的共性心理與發展問題,同時變被動式的受教育為學生普遍歡迎的主動式體驗、感悟教育。
四、提升團體心理輔導效果的相關對策
(一)積極使用角色扮演法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不同技藝和觀念、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給予成員在困難情境更多對比思考的優點,參與角色扮演能更快的增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二)促進綜合心理干預模式的研究
要想切實的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應該加強綜合心理干預模式的研究,憑借游戲、角色扮演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再同別的輔助性措施結合,對特定的情景加以設計并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憑借觀察、學習、體驗,對自身加強認識、不斷探討自我、接納自身的不足,最后改善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質,形成預期的心理技能和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精心設計團體輔導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內容大多包含:自我意識、學習心理、情緒情感與戀愛、人際關系、生涯規劃與擇業等。學校的團體心理輔導應該加強針對性,讓團體心理輔導的內容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在每次設計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的時候,應從情境問題、合作交往、體驗分享、延伸踐履四個方面,讓溝通和交流能夠貫穿在整個過程之中。例如在輔導人際關系專題時,輔導教師可設計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訓練,憑借“無家可歸”、“戴高帽”與“友善建議”等游戲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斷完善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看待事物的看法,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四)加強實驗教師的專業指導
團體心理輔導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要確保實施者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專業理論背景、教學經驗和團體輔導的經驗。應該提前對活動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如果輔導者的專業性不足,必定會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產生影響,對于輔導教師應加強專業性的培訓。在團體輔導過程中,要注意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夠獲得溫暖、尊重和接納。
參考文獻:
[1]田守花.大學生心理健康理念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實證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4):68.
[2]李連強,潘夕春,談鋒.喜樹堿的生物合成途徑及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6,37(4):623-626.
[3]江琴.團體心理咨詢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證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245-249.
作者簡介:
馬智群(1978-),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