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傲
【摘要】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對于美工專業教學工作具有積極意義。當前社會對于美工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積極采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是從美工專業之中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良好意義入手,針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美工專業中的有效構建方式和策略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和說明。
【關鍵詞】“工作室制” 教學模式 美工專業 構建方式 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240-02
1.前言
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社會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而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對于美工人才的需求較多。現階段在開展美工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采用切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針對學生的綜合美工設計素養進行良好的培養,這其中需要重點強化美工課程設計方面的建設工作。
2.美工專業之中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良好意義
美工專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能夠積極練習,教師更是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主要的位置,學生能夠在工作室內完成企業的實際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企業起著相應的引導作用,這種工作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處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處在開放和發展的教學環境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多,關系更加和諧,相應的教學工作取得良好成果,并且教學和企業之間的銜接更加順暢,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優秀人才,同時還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1]。
3.“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美工專業中的有效構建方式和策略
將“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積極應用在美工專業之中,將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水平。
3.1建設良好的工作室,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
在美工專業教學過程中,積極使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發揮其優勢,首先,需要做好工作室的建設工作。工作室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配備充足的資金和設備,選派專業知識掌握能力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和教輔人才參與到其中。其次,還需要積極建立起雙師型的教學團隊,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將能夠為美工專業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之中,雙師型教學團隊,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的設計能力和職業素養[2]。
3.2“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3.2.1實現工作室項目和企業的良好對接
想要充分發揮“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美工專業的教學作用,需要積極實現工作室項目和企業的良好對接。學校需要針對自身工作室的各項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認識,積極采用切實有效方式,發展自身的工作項目,同時還可以將這些項目和企業進行有效聯系[3]。將工作室的項目和企業進行良好對接,學生將能夠直接參與到企業出的標志設計工作之中,包含包裝設計、字體設計等方面,這一做法促進常規形式的單元授課模式得到了有效突破,促進學生能夠在理解和掌握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應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將其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良好聯合,這樣能夠有效實現美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促進“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良好應用。
3.2.2實現工作室課程實訓和大賽項目的良好對接
將“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積極應用在美工專業的教學工作之中,需要積極實現工作室課程實訓和大賽項目的良好對接。學校工作室在開展課程實訓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從大賽項目本身的情況出發,有選擇的安排和設置出自身的教學課程,使用比賽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將能夠有效提升美工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同時還需要注意到的是,競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項目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朝向職場進行過渡和發展,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針對角色進行轉換,為了將工作室的課程實訓和大賽項目進行良好聯合,學校可以積極和一些競賽機構進行合作,提升工作室的參與度,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開展學習活動。
4.結束語
美工專業之中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能夠有效促進該專業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建設良好的工作室,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實現工作室項目和企業的良好對接,以及實現工作室課程實訓和大賽項目的良好對接,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美工專業中的有效構建方式和策略。通過在美工專業之中,積極實施“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將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促進學生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旭光,萬欽.美工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 2015(24):211-211.
[2]陳菲菲.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4):111-112.
[3]邰杰,陸韡,曹晉,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介入藝術設計本科人才創新培養的體系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1):73-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