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學中經常出現“熱”和“冷”的誤區,影響合作學習效果。教師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精心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交流,通過適時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誤區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封二-01
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落實合作交流的主要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小組成員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而進行的互助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給課堂注入了活力,很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走出“熱”和“冷”的誤區,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
一、合作學習中經常出現“熱”和“冷”的誤區
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布置學生“討論一下”或“交流一下”,學生馬上開展討論,氣氛熱烈,整節課熱熱鬧鬧,老師和學生其樂融融。下課后,反思這節課:所有學生都參與了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目標達到了嗎?學生思考了嗎?雖然課堂這樣熱鬧,學生真的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嗎?通過這節課學生發展了嗎?我們發現這樣表面熱鬧的課堂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老師設計的學習任務難度太低,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其次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不正確,討論時不能讓人人參與,課堂成了優等生展示的舞臺。最后就是學生不自學就交流,課堂沒有靜靜的思考,也沒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與之相反,有另外一種情況。教師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學生只是相征性的討論,甚至不交流,或者只有個別學生短時交流,合作學習就草草結束。這樣的“冷”不是學生靜靜在思考,而是學生沒有參與,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出現這樣情況,一是教師出示的任務太難,學生不會。二是任務不明確,學生不知道說什么。三是課堂上偶爾合作,學生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習慣,參與效率低。
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
1.合理分組,培養合作學習方法。
合理劃分小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小組人數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太多無法保證人人參與,太少失去交流意義,一般4—6人為一個小組。分組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性別、性格、習慣、成績、學習能力等差異。小組內成員要適當分工,小組長和記錄員是最重要的兩個角色,開始可以由組內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任組長,以后由組內成員輪流擔任。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方法,組長負責組織成員操作、交流和匯報,記錄員負責記錄合作學習結果。小組合作交流時明確交流的順序,按順序每人都要表達,讓學困生先說,一個學生說時其他學生注意傾聽。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合作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養成好的交流習慣。
2.把握合作時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任務。
不是所有內容都要合作學習,何時開展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習內容需要,一般每節課開展合作學習的次數不宜超過3次。如果學習任務太簡單,合作學習不能激起學生思考反而浪費時間。如學習“倒數”時,讓學生計算一組分子分母互換乘積是1的分數乘法算式,觀察這組算式有什么發現。這樣的內容讓學生觀察一下直接回答就行了,不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很容易能發現這組算式乘積是1和每組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可以順利幫助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學習倒數意義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0有倒數嗎?說說你的想法”,這樣的學習任務能激起學生的思考。教師要精心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跳一跳摘到桃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中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一是學習任務難度較大,自學有一定困難。如通過一組數研究“3的倍數特征”就需要小組合作完成。二是學習任務可能有多種方法,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交流不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學習“分餅”時,把5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先讓學生利用紙片當餅獨立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有的學生先每人分一張餅,再把剩下的1張餅平均分成4份;還有的學生把每張餅都平均分成4份。不同學生用的方法不同,交流之后學生會用兩種方法分餅,依據分餅來幫助學生學習帶分數和假分數。三是數學操作活動需要多人合作的,要小組合作完成。如學習圓錐體積時讓學生利用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做倒水實驗,學習“可能性”時讓學生做摸球活動,都需要小組合作完成。
3.先自學后合作,檢查學習成果。
小組合作學習要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如果不自學就合作如水上浮萍,沒有根基。合作任務出示后,讓學生先自學或者先思考,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再合作交流。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可參與學生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當然教師的討論是點拔性的。教師要注意把握小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養成緊張高效學習的習慣,根據學習任務時間一般3至6分鐘。如學習“循環小數”時,比較蜘蛛和蝸牛的速度,讓學生計算“73÷3和9.4÷11”,觀察計算結果在小組內交流,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前要讓學生自己計算并發現循環小數,這樣不僅理解了什么是循環小數,而且理解了循環小數產生的原因,由于余數重復出現商重要出現,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合作學習結束后要檢查學習結果,這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效果。檢查以提問、板演和講解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一般小組成員集體匯報,可以一名主匯報員匯報其他人補充,也可以小組成員輪流匯報。一組匯報展示時,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質疑,養成質疑習慣。一次合作學習內容可以讓不同的小組匯報,展示匯報的過程也是全班交流,同時通過展示匯報起到了學生教學生的目的。
4.適時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合作。
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要給予適時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對合作學習的評價一般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個人的評價一般以定性的方式,對匯報展示較好的同學,教師給予小紅花、大拇指或者口頭表揚等激勵。對小組的評價一般根據展示情況給予計分,上課結束后根據計分結果評出優勝小組。評價只是對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激勵,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隨時評價,不要因評價占用過多上課時間。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方法,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既要避免表面的熱鬧,又要避免冷場的尷尬。要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正參與,在參與中學習,參與中思考。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發展。
作者簡介:李鋒,1974年出生,男,漢族,河南省永城市人,教研員,中教高級,本科,河南省永城市基礎教研室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