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鳴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
微課在中職計算機類課程分層教學中的應用
陳一鳴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
中職學校學生是基礎教育的淘汰者,急需建立學習的自信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塑自信是中職學校教師的重要課題。我校身處大石山區,生源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傳統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在專業水平上的成長需求。本文旨在探究微課在中職計算機類課程分層教學的應用。通過分層次的教學組織和相應的教學方式的調整,幫助各個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掌握扎實的技能并通過微課的植入提高分層教學的效率。
微課;分層教學;中職計算機課程
在計算機課程中引入微課分層教學法去改善中職學生的學習問題。中職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大石山區,教育相對滯后,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一些學生來自城市,使用計算機相當純熟,教學對象的計算機水平兩極分化嚴重,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吃飽”。差異化教學,重在因材施教,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對于中職課堂教學來說,是一項值得嘗試的改革。
計算機類實訓課程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微課的實施。微課的主要傳播媒體主要是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我校中職學生基本大部分來自于貧困地區,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手機、平板電腦等傳播媒體沒有完全普及。但是,中職計算機類課程大部分在計算機機房進行,學生人手一臺電腦,這為微課的應用提供了與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硬件基礎。微課的實施更大程度也需要有一個能夠為之服務的平臺,這也就需要教學環境是網絡化的,這樣學生才可以隨時登陸平臺,根據個人需要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因此,計算機課程又為微課的實施提供了優質的網絡環境,更方便了微教學模式的進行。
微課可以提高計算機分層教學的效率。中職學校學生重技能,若是學生在上機實操課中,記不住操作步驟,實訓無法展開,若是記筆記又耗時間,因此,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必須反復講解操作步驟或知識點來輔助學生完成實訓,分層教學更是增加了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師的輔導工作量。為了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課堂效率,解放教師“講授者”的傳統角色,可以將微課這一信息化手段應用于課程教學當中。計算機應用基礎難度不大,但是知識點多而且操作步驟繁瑣,而微課的應用讓很多實訓環節都可以拍攝成片段。這樣不僅可以輔助課堂,把課堂內容碎片化、精深化,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料和學習實踐操作的理論依據。
16級學前教育1班和16級學前教育4班作為實驗班,一個班進行傳統案例教學法,一個班級進行微課分層教學法。
(一)教學前準備
1.學生分層
借助微信公眾號中的問卷模塊讓學生進行問卷、知識測驗,微信公眾號可以將學生自動分成A、B、C三個層次。針對中職學生心理敏感的個性特點,分層教學盡量選擇班內隱性分層,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完成,避免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座位編排
教師課前安排好計算機機房的座位表。為了方便學生之間的互相輔導,保證班內的隱形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區域混合排列。目前,我校每個計算機機房有60個機位,分為8排,每一排座位保證安排A層、B層、C層三個層次的學生。
3.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準,是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指導。首先,將學習目標知識點細化,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和要求。譬如在制作表格中,學生會有以下學習目標:

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C層學生B層學生A層學生知識能夠在word中完成以下操作:制作規則表格;調整行高列寬;在表格中錄入文字內容并調整文字的格式;選定刪除表格;繪制斜線表頭。能夠完成C層學生的操作外,在word中完成以下操作:選定插入刪除表格中的行列;合并、拆分單元格;調整整個表格的樣式。能夠完成C層、B層學生的操作外,在word中完成以下操作:調整單個或者多個單元格和邊框的顏色、線型。完成實例“簡單課程表”的制作。對知識的學習持有積極態度,主動學習,積極實踐,大膽提出問題。完成實例“升級版課程表”的制作。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做到知法亦知窩。能夠將所有知識點融會貫通,制作“個人簡歷”實例。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對色彩搭配的審美能力。
4.錄制微課,學生自主學習
微課創始人胡鐵生老師提出了“非常5+1”微課框架。“1”是5-8分鐘的微視頻,以此視頻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5”個配套資源,共同組成微課。“5”部分既可以根據實際應用,任意組合成完整的課堂,也可以單個分拆出來使用,滿足師生的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在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制作表格》一課中,教師可就“制作課程表”以及“制作個人簡歷”等教學內容分別錄制兩個微視頻,每個視頻大約8分鐘。將視頻上傳到創建的微信公眾平臺,要求學生課前看視頻,填寫任務單,任務單必須體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任務單觀看視頻《制作課程表》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1、表格中哪些是行、列和單元格?2、插入表格的方法有幾種?你認為哪種插入表格的方法最好?3、怎樣在表格中輸入文字?4、如何將兩個或者更多的單元格合并成一個單元格?
(二)課中教學
1.情境創設,測試導入
學生來到計算機機房,人手一臺電腦。教師通過主機展示生活中的表格,結合實際工作講解表格的用途,播放微課,和學生一起回顧微課的內容,向C層學生提問跟課程相關的簡單問題,增加學習信心。
2.課中實訓,分層輔導
識別表格的行列數是制作表格的難點,教師可對這一難點進行講解,請A層學生進行演示制作基礎表格的過程。教師布置學生制作基礎表格,巡視學生練習情況,引導學生觀看微視頻《制作課程表》練習制作基礎表格,歸納學生制作表格時出現的問題,借此問題引出B層教學內容,譬如學生制作出的表格有些與實例相差一行或者一列。
展示較為復雜的表格實例,引出B層的教學知識點。繼續播放視頻《制作課程表》,跟學生一起回憶合并、拆分單元格、插入刪除表格中的行列、修改表格樣式的方法,請學生到教師機演示重難點合并、拆分單元格的操作。講解過后,教師布置學生練習B層知識點的操作,巡視學生練習情況。引導學生觀看微視頻《制作課程表》來輔助練習。教師點評學生操縱情況之后,教師將作業要求和“簡單課程表”、“升級版課程表”和“個人簡歷”發送至學生電腦,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作業要求完成不同層的實訓練習,A層學生需要完成“個人簡歷”,B層學生需要完成“升級版課程表”,C層學生完成“簡單課程表”,要求學生在固定時間內提交實訓練習成果。
(三)分層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展示學生練習成果。主要采用實訓作業評價和組內互評兩種評價方法。上機作業可直接反映學生的技能掌握的情況,在對上機作業進行評分時,要考慮到不同學習者的起點水平。根據教學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身層次的作業即可。
16級學前教育1班和16級學前教育4班作為實驗班,一個班進行傳統案例教學法,一個班級進行微課分層教學法。從課后測試的成績,提交作業的人數,作業的質量等方面的數據對比,實驗班的學生提交實訓作業的人數較傳統教學班多,并且課堂中學生提交作業的速度較快,有了微課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輔導,作業的質量也相對提高。
課堂中遵循交互性原則。交互性主要體現在學習者在學習微課時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以及授課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在學生完成動手練習之后,教師應該安排成果展示與評價的環節,促進交互性交流。
微視頻詳細講解一節課的知識點,那么老師的角色是什么?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轉換角色,從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適時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多動手。同時,中職學生大多缺乏自律能力,完全的自學并不適合他們,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設定分層練習時,應該設定學生練習的時間,以保證學生跟進老師的節奏。
微課應用于中職計算機分層教學中,可以減輕教師的實施分層教學的工作負擔,給老師帶來了便利,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有所發展,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是一項值得嘗試的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