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英,麥少興,鄧亮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0120)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實際應用分析
劉雄英,麥少興,鄧亮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 探討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腹部手術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結合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誘發因素,對患者給予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干預,并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3例腹部手術患者,將其作為參照組,均給予傳統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并進行對比。結果 參照組躁動發生率為30.23%,觀察組為9.30%,觀察組明顯較低,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 在全麻蘇醒期對腹部手術患者給予有效的預防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減少蘇醒期躁動發生率,臨床價值值得肯定。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腹部手術;全麻蘇醒期躁動
全麻蘇醒期的躁動是發生于全麻手術患者麻醉蘇醒之后,癥狀主要表現為躁動、興奮以及定向能力障礙等,會影響患者的循環系統,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異常體征。由于腹部手術的創傷通常比較大,呼吸會牽拉到切口,進而引發疼痛,因此此類患者在全麻蘇醒期更容易發生躁動。本文特以我院腹部手術患者展開研究,對其施以具有針對性的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特匯報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腹部手術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結合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誘發因素,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7~73歲,平均(57.16±4.33)歲,平均麻醉時間為(4.51±1.42)年。并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3例腹部手術患者,將其作為參照組,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6~74歲,平均(57.21±4.25)歲,平均麻醉時間為(4.58±1.40)年。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P>0.05,表明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進行對比和研究。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均給予傳統護理干預,在術前給予常規方式,麻醉前給予導尿,并于術后等待麻醉蘇醒,觀察組患者均在此基礎上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術前。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和交流,闡明麻醉過程和原理,尤其是要告知患者麻醉后可能會發生的異常癥狀或者不適,說明術后留置引流管、胃管以及導尿管的必要性,對患者提出的疑問予以詳細解答,并消除患者疑慮以及恐懼和緊張情緒,使其自身做好心理準備,提高耐受度。(2)術后。調整患者體位,平臥時去枕,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避免醫療器械或者體位不佳而對患者神經、大血管等造成壓迫,同時注意維持呼吸道通暢。如果患者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者循環功能障礙,應對其意識和生命體征予以嚴密監測。(3)合理使用鎮痛藥和鎮靜藥。術后麻醉作用消退后,患者痛覺恢復,部分患者會由于傷口疼痛而發生躁動。因此需要予以相應鎮痛藥或者鎮靜藥。
1.3 觀察指標
躁動評分標準為:患者安靜,沒有發生躁動,則為0分;患者在吸痰等刺激性操作中出現輕微躁動,通過心理疏導可改善,則為1分;患者在沒有受到刺激時會發生躁動,有拔管傾向,需要予以制動,則為2分,患者掙扎強烈,需要多人對其進行制動,則為3分[1]。以評分為1分、2分和3分的患者例數之和計算躁動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參照組,觀察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明顯降低,組間經統計學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對比(n,%)
全麻蘇醒期躁動屬于麻醉并發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發生躁動的患者術后更容易發生器官系統并發癥,尤其是對于心肺功能不全或者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大大降低了預后。外科手術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再加上術后部分麻醉藥物的作用還有所殘余,患者的感覺反應可能有一定異常,此時如果身體存在不適,或者受到外界刺激都會引發一系列反射性反抗。有學者指出,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可能與患者不了解麻醉后可能出現的身體反應,缺少心理準備,或者麻醉消退后疼痛感增強,或者發生了呼吸抑制或者刺激性診療等具有相關性[2]。鑒于此,在圍手術期對患者給予有效的護理,以減少躁動發生,是非常必要的。既往不少臨床資料指出,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可幫助降低躁動發生率,對于患者術后恢復來說具有積極意義[3-4]。本次研究中,特對腹部手術患者施以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9.30%<30.23%),這與其他相關文獻研究結果相符[5],提示觀察組通過護理干預使得患者在蘇醒期得到良好的照護,有效避免了容易引發躁動的危險因素,因此有利于降低躁動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全麻蘇醒期對腹部手術患者給予有效的預防護理干預,能夠通過心理疏導、舒適護理以及藥物鎮靜等措施,幫助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減少蘇醒期躁動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可推廣使用。
[1] 陳志峰.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療效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884-1886.
[2] 鄒雪芹.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9):957-958.
[3] 馬 雪.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降低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02-104.
[4] 孟麗艷.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3):254-255.
[5] 李 霞,李華,杜秀云,等.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的作用探討[J].吉林醫學,2016,37(6):1559-1560.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