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忱

濟南市南上山街小學是一所人文特色鮮明的學校。把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現代素養”的人,作為學校培養目標。以“民俗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效途徑,將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以藝術教育育人、益智、陶情為宗旨辦學。近年來,學校抓住發展機遇,通過集團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知名度獲整體提升,是一所家長和學生都喜愛的名校。
現任校長王紅林是山東省優秀教師,濟南市首批“學科帶頭人”,市中區“拔尖人才”, 在她的帶領下,南上山人走上了一段漫漫求索,寧靜唯美的教育之旅。
“血統純正”的南上山街人
1964年是農歷龍年,這一年,南上山街小學創建成立。王紅林是這座老牌名校的第十任校長,此校生于龍年,她也生于龍年。
王紅林與南上山街小學的羈絆還不止于此。她是“血統純正”的南上山街人,其蒙學之初與任教之始,都發生在這所學校。
“幼兒園和小學時光都是在這里度過。畢業后,再次踏上了這方充滿回憶的沃土,在這里教學、在這里當校長,一呆就是二十幾年,從未離開……南上山街小學與我結下了刻骨銘心的情緣。”
作為學校的第10任校長,王紅林肩負著繼承創新、超越自我的重任,她與這所學校同生于龍年,決心以“龍的騰飛”寄寓這所學校嶄新的發展前景,以植根傳統文化、把握時代脈搏的教育思路引領南上山街小學實現跨越式發展。
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氛是這座名校的特質之一。多年來,王紅林引領構建起“六藝為基礎的多元學習與實踐”的德育課程體系,把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賦予時代意義,將育人目標具體化為“懂禮貌、愛藝術、勤運動、能實踐、善學習、會創新”。
鮮明的辦學特色,豐厚的學校文化底蘊,打開了學校對外開放的大門,作為山東省華文教育基地和市中區對外開放學校,先后接待了美國、英國、俄羅斯、韓國、東南亞、日本及全國各地多家教育考察團,并與美國奧克迪物小學簽訂了友好學校協議書,學校積極探索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努力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新一代。
課程開發為特色發展助力
如何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學校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特色?王紅林最終提煉出課程實施的三條途徑:即學習民間工藝,感受藝術魅力;體驗節慶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了解民風民俗,樹立民族精神。以此傳承民俗文化、寄托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課程開發的探索不僅形成了學校鮮明的特色,也有力推動了學校發展系統功能的整體提升。
一項新的探索必然會遭遇諸多挑戰。回顧走過的路程,王紅林總結了其經歷的三個階段。課程開發初始處于“教師會什么,開發什么”的狀態,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當時作為課程執行者的教師還存在課程開發觀念不強,缺乏課程建設能力,課程開發技能培訓薄弱等問題。
王紅林介紹到:“我們挖掘教師的潛力,煥發教師的熱情,使她們的特長不僅成為課程資源,而且作為開發者、研究者,教師的學習力、反思力、合作力、創造力得以激活,課程開發為師生提供了表現與創造的空間,學校形成了人人參與,班班有特色的喜人情景。”
課程開發中期,南上山街小學進入到“社會上有什么,開發什么”的階段,為解決課程研發中教師的專業支持和引領不足的問題,同時拓展課程開發的思路,主要從調動資源,拓展渠道著力。此階段京劇大師、書法家、畫家、民間藝人及各界人士紛紛走進校園讓學生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學校還建立了 “民間工藝研究室”,一件件研究資料記錄著學生學習的心得,探索的喜悅,研究的收獲。形成了“社會參與,共筑特色”的大好局面。
課程開發的第三階段,學校進入到“學生需要什么,開發什么”的境界,主要從關注成長,促進發展著眼,此時,學生社團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生力軍,同學們自我組建社團,招募社員,選擇課程,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社團體系,展現了“人人發展,生生不息”的景象。
在這種氛圍下,南上山街小學涌現出了“舞龍隊”“舞獅隊”“民族舞蹈隊”“語韻導游團”“芙蓉花文學社”“大拇指兒童劇團”“墨舞社團”“京劇社團”“夢想科技社”等各種各樣的社團。其中“小白鷺”合唱團作為參賽單位中唯一的校隊獲全國合唱比賽最高榮譽獎——全國優秀童聲合唱團。學校開展的京劇進校園活動在央視戲曲頻道《快樂戲園》欄目連續報道七期,期期不同。科技社團連續三年獲全國一等獎,并代表山東隊赴美國參加國際比賽獲得有史以來中國此類參賽項目最好成績。
以“整合策略”實現資源共享
2013年4月,濟南市市中區以南上山街小學為核心,組建“南上山教育集團”。現在,南上山教育集團是一個由南上山、泉海、泉欣、泉海學校小學部、濟大附小五所學校組成的教育團隊,是一個有著多個以新教師占據師資主力的新建學校集團。
集團的快速擴容,為其在新時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共融共好、整合發展、各美其美”,王紅林找準各校區發展的定位及“一校一品”的生長點,開始引領集團文化的深度構建。
在王紅林的教育圖景中,總校將全力站穩領航學校 “品牌高地”,引領集團改革,帶動學校發展,激發教育活力,保障龍頭學校在分校膨脹情況下不傷元氣。
傾注主力打造泉海小學,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品質學校”。形成穩定的辦學風格,凸顯特色文化,使其在社區教育群落擔當示范重任。
著力梳理泉欣小學文化體系,明晰辦學愿景,聚焦內涵攻堅,打造文化特質。促使新建學校早日走向新優質學校。
協力發展九年一貫制泉海中學小學部,與中學本著相互尊重、協調發展、協商辦學的原則為新校起好步、開好局。力爭早日形成中海國際新區優質教育生態圈。
助力推進濟大附小的發展,挖掘潛力,共同探索“自我改進、合作共進、項目推進”的策略和途徑。
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泉欣小學。2016年集團著力對僅有半歲的泉欣小學文化的定位和構建進行了新探索。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泉” 即是各校區的情感紐帶,也是集團民族文化的浸潤傳承,“欣”寓意生長,是本校區的文化特質,是持續發展的定位方向。王紅林告訴記者,泉欣小學將以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理念為指導,將“讓每一片葉子獨特豐華”作為教育理念,并把水和木結合起來,構建起“水清木華”的獨特文化體系,引導實踐更加關注教育的本源和生長本身。
讓每一所學校都美麗,既是一種文化傳承,又是一種實踐超越。“通過思想整合、管理整合、課程整合、教育整合、課堂整合、資源整合、形象整合、文化整合等各方面的研究,構筑校區文化的支撐點;采用管理機制的推進、品牌特色的打造、集團資源的共享、集團質量標準保障體系的建設等有效舉措,聚焦集團發展的制高點,推進集團文化從文化共融走向個性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