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奎+敏海英
摘 要: 一些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中存在學科知識結構不完整、選擇教學方法時對學生的關注較少、教學過程中不能根據課堂的生成性,結合學生特點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等問題。應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改進培訓方式等途徑豐富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的內涵,提高PCK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 藏漢雙語 青年教師 PCK 發展途徑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是教師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法的知識整合,是教師在面對特定的學科主題或問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知識組織、調整與呈現,以進行有效教學的知識[1]。PCK是區分教師與學科專家的一種知識體系,是專家教師、優秀教師與新手教師差別所在[2]。教師PCK的質量決定著教師教育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健康成長,因此,促進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的發展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一些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存在的問題
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學生的知識構成了藏漢雙語教師PCK的主體,探尋PCK中存在的問題,理應從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學生的知識中存在的問題著手剖析。
第一,一些藏漢雙語青年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不完整、表征方式單一、過程性知識貧乏、對知識的教育價值認識不充分。
第二,一些藏漢雙語青年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對學生的關注較少,教學過程中不能根據課堂的生成性,結合學生特點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學素材的選擇運用途徑缺乏。教學過程中不能將學生的問題有意識地轉移到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知識點上,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實施教學策略。
第三,一些藏漢雙語青年教師關于學生的知識相對比較貧乏。教學過程中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知識積累與學習興趣;教學中以教科書為中心,很少運用學生熟悉的情景選擇教學素材。
二、促進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發展的途徑
教師的PCK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識,教學實踐中體現在教師外顯的教學行為中。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也是其PCK豐富與發展的過程,研究表明,在職培訓、自我學習與反思、與同事的日常交流是教師PCK的主要來源[3]。通過教學實踐中反思與學習、在職培訓等可以提高PCK的深度、豐富PCK的內涵,改進教師PCK的表征,從而促進PCK的發展。
(一)建立學習共同體,豐富PCK的內涵。
1.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
藏漢雙語青年教師學習動力不足與學習興趣不濃阻礙了教師PCK的發展與提高,終身學習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而且是教師PCK豐富與發展的內在訴求。
對于藏漢雙語青年教師來講,僅僅靠職前的一次性教育是不夠的,要將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結合起來,深化教師教育一體化體制。通過培訓等途徑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教師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教師的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與PCK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通過學習與反思促進教師的PCK發展。教師PCK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完善學習、不斷完善PCK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教師的專業素質不斷成長與追求成熟的過程。教師PCK與素質的提升都需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通過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與學科知識提升PCK的內涵。
2.形成合作意識與文化
建立學習共同體,可以促進專家型教師、教研員、高校教師與藏漢雙語青年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更重要的是促進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的快速發展。如果藏漢雙語青年教師與本校經驗型教師、教研員與高校教師建立了學習共同體,能給藏漢雙語青年教師提供共享資源、討論交流、學習模仿、專業提升的發展平臺,實現藏漢雙語青年教師與有理論知識的高校教師、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的專業對話,形成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其他成員之間良好的學習團隊。團隊中的教師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了合作關系,自發形成合作意識,在合作氛圍中逐漸積淀形成合作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教師之間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學校的合作文化氛圍。在這種合作的氛圍中,教師之間可以共同討論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相互交流經驗,分享資源,從而提高藏漢雙語青年教師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提高其PCK的內涵與實踐能力。
(二)改進培訓方式,提高PCK的實踐能力。
1.培訓需求自主化
目前教師培訓的基本運行模式是政府計劃安排→中小學選送教師(送培)→教師接受安排參加培訓→按照培訓計劃教師接受培訓(它需)→培訓完成。在培訓運行鏈中受培教師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的現狀告訴我們,青年教師對培訓的訴求是各不相同的,從強化培訓效果,通過培訓提高教師PCK發展的視角看這種培訓的運行模式難以滿足處于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類型與有不同訴求教師對培訓的要求,因此培訓中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激發,培訓目標很難實現。
“需求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藏漢雙語教師有培訓學習的欲望,培訓學習的內容是想要學習的,那么教師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積極主動地參加培訓,培訓效果就會很好。因此,實現教師培訓從“送培”到“求培”,從“它需”到“自需”的轉變,也是通過培訓提高藏漢雙語青年教師PCK有效途徑之一[4][5]。
2.培訓模式多樣化
教師的PCK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識,既有理論部分,又有實踐部分,既有顯性的認知方式,又存在隱性的觀念層面。因此,教師PCK的獲得與發展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與手段。對于PCK中理論部分的知識,教師以學習共同體為平臺的在職學習和主題式、任務驅動式、探究式等培訓發展豐富。實踐層面的知識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反思與總結獲得,可以通過案例式、參與式、討論式等培訓豐富與提升,特別是那種深入課堂現場的培訓,更有利于PCK實踐部分的發展。endprint
3.培訓機制長效化
教師PCK的發展過程是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在整個教學生涯中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終身學習與培訓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學者費斯勒將教師職業生涯分為職前期、引導階段、能力建構期、熱心與成長期、職業挫折期、職業穩定和停滯期、職業消退期及職業離崗[6]。教師職業的每一個階段都各有特點,處于不同階段的教師面臨的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困境與提升的素養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與培訓才能順利從一個階段過渡到較高的階段。因此,培訓機構應提供長期、有效的培訓才能滿足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少數民族地區大都信息閉塞,教育教學設施落后,教師需要經常性走出去感受村外的教育,提高教學技能,以便給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更好更適切的指導,縮小少數民族農牧區孩子與城鎮孩子在受教育上的差距。
教師PCK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教師的職業生涯,教師的PCK是教師在實踐中學習與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中不斷豐富與深化的。
參考文獻:
[1]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2]Cochran K F,James A. DeRuiter,& Richard A. King.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4(4):263-272.
[3]范良火.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張莉娜.新課程背景下促進教師PCK發展的教師培訓方式和策略研究——基于北京市初中化學教師培訓的實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38-43.
[5]陳躍輝,楊建潮.高效能教師培訓策略:從“送培”到“求培”[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15-16.
[6]菲斯勒克里斯坦森.教師職業生涯周期:教師專業發展指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2016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基于“專業標準”的甘南中小學藏漢雙語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2016A-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