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單純的學業素養已不再是地方院校大學生社會形象塑造的衡量標準,其精神面貌、知識儲備和創新實踐能力成為個體形象構建的社會焦點,因此,大學生形象塑造既是學校辦學水平與質量的體現,也是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提高競爭力的具體條件。為此,借鑒CI策略,能從理念塑造、視覺塑造促進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形象的塑造。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也是西部地方院校求生求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生;形象塑造;CI策略
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大學生沉溺網游世界或是單純的學業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生在社會形象塑造中的負面形象,特別在地緣局限、文化欠發達的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院校尤為特出。社會經濟發展對綜合性、復合型人才需求更為青睞,因而衡量大學生的素質水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學業知識結構,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知識儲備和創新實踐能力而構建的個體形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大處著眼是一個學校辦學水平與質量的體現,從小處考慮則是大學生如何適應社會需求、提高競爭力的具體條件,所以,西部地方院校更應注重對大學生形象的塑造,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也是地方院校求生求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一、西部地方院校大學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大學生良好的形象,既是其綜合素質、自我修養水平的外化,也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實效的體現,因此,塑造大學生形象不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競爭必備素質的客觀要求。
(一)大學生形象塑造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1)大學生形象塑造有利于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有知識的群體,是民族文化傳播和國民素質表現的重要群體。隨著高等教育高速發展,大學生已由“精英型”教育轉向“大眾型”培養,在地方院校中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進取精神不強、言行不文明等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社會對大學生形象的評價。因此,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具有良好形象的大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2)大學生形象塑造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念的實現。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人個性的智力、體力、道德品質充分發展,我國教育提出德、智、體、美、勞的人才基本要素,因此,大學生形象塑造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念的抓手與內在要求,符合我國教育的基本方針與實踐要求。(3)大學生形象塑造有利于提升自信心和競爭力。大學生活是人生旅程的重要時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萌生,必然引起生理、心理和社會屬性的變化,大學生的氣質內涵、行為禮儀、心理訴求等在人際關系中為人處世都有不同動機,構成了形象塑造有力的內在動因。形象塑造的意義在于,能夠以完美的形象展現自我素質與文明水平,成為就業、愛情、友情等收獲的“敲門磚”,因此,良好的形象塑造有利于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
(二)CI形象戰略是大學生形象塑造的良好途徑
大學是孕育人才形象的搖籃,在這種莊重的地方只要獲得正確的引導,能夠很大程度地提升大學生教育水平和素質修養,為此,CI形象戰略是大學生形象塑造的良好途徑。
CI形象戰略最早發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當時主要用于企業的形象塑造。隨著CI理論的發展,其運用越來越實際和廣泛。對于個人形象塑造來說,CI是文化到形象以及由內到外的塑造設計過程和個性識別系統,是尋找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行業職場中的形象識別與定位。通過策劃和設計個人獨特的個性形象識別系統,來體現自己區別于他人的特征、能力和標志,塑造和建立個人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特有形象,贏得別人的認同和尊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形象塑造Cl策略
(一)大學生個人形象MI識別——理念塑造
教育和學習的根本問題的解決,在于意識、態度、觀念、思維、行為的培養和建立,人生理念塑造決定一個人高瞻遠矚視野、胸懷和素養。
(1)通過科學文化的學習實現文化到素養的轉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歸根到底就是理念更新,思維轉變,素養提升的過程。專業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記憶過程,是文化互動、體驗與升華的過程,也是求真、求善與求美并存互融的過程,“財富并不能給生活帶來真正的熱情,只有思考、欣賞、品味、修養才能帶來生活的熱情。”所以,文化學習與素養提升有緊密而直接的互為轉化關系,這種轉化由文化符號刺激引起文化影響和作用,形成文化印象和文化認同感,再內化為文化覺醒和文化責任感,最后實現文化行為與創造。這是物質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質的長期積累的實踐與感悟的過程,因此,學習文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素養的轉化與提升。
(2)構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學習理念。大學生需要構建“四有”理念:有健康、有信念、有思想、有創意的獨特思維方式,形成對真善美的個性化追求。“從哲學上講,塑造形象的本質,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有責任和擔當意識,富有激情地創造生活;善于思考、洞察和捕捉美麗瞬間,用心去感悟和體驗生活點點滴滴;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人事變遷等等,能使大學生在形象的塑造中,養成獨特思維方式和生活學習理念。形象塑造是思維的創造,其創造在于生活和思維方式、觀念意識的差異。大學生成長與進步來源于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可按照反習慣、反思維、反個性來改變自己,實現思維的轉變,提升形象塑造。就像塞繆爾·斯邁爾斯在《自己拯救自己》中所說:“習慣就是一串珍珠,打開了一個結,珍珠就會全部散落。”因此,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二)大學生個人形象VI識別一視覺塑造
形象塑造中首先重在自我認知,VI識別在于視覺上的認同與滿足,“如同吃是人的一種日常行為一樣,看也是人的一種日常行為。”人在生活中交往越多,對自己的形象關注就越多,塑造形象的愿望就越強烈。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會通過著裝與打扮來實現視覺塑造。得體的著裝與打扮是對長相的彌補,也是對自我形象的延伸。在社會交往與活動中,著裝打扮得體的人是對生活充滿渴望和想象的,也是對他人的尊敬和在意。“衣著無處不在的特性似乎指出了這一事實:衣著或飾物是將身體社會化并賦予其意義與身份的一種手段。”所以,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思想和歷史,是一種身份識別與形象廣告,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形象是無聲的語言和媒介。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形象文化體系與標準。所以,借鑒CI策略,能從理念上改變大學生傳統的文化思維,形成一種自由的、快樂的、開放的自我認知觀念與學習態度,從而激發對自身知識結構、內在氣質的改變愿望;同時,也能從視覺上觸發對自我外在形象轉變的愿望驅動,進而以個體的形象塑造,促進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形象塑造的轉化與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