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馬鵬程
【摘要】《合同法》公平原則作為平衡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工具,其基本涵義包括在訂立合同時,應當按照公平合理的標準確定合同的權利義務,在發生合同糾紛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按照公平原則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價值判斷,公平地確定法律責任承擔。據此,文章認為在當事人雙方均存在違約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當遵循公平原則,根據合同義務分配情況、履行程度以及各方違約大小等綜合情況進行裁判。但公平原則的適用,應當受到嚴格限制,只有在雙方均違約,如讓一方負擔全部責任則明顯過重且導致失衡的情形下,方可遵循公平原則,進行責任分配。
【關鍵詞】公平原則;違約責任;責任分擔
2011年1月,筆者代理一起合作合同糾紛案件。該案經中院一審,高院發回重審,高院二審,歷時3年之久,最終省高院采信代理人觀點,并運用公平原則予以裁判。該案雖已塵埃落定,但其中歷經曲折,前后判決迥異,特別是終審公平原則的運用,非常值得總結和評述。
一、基本案情
2007年7月26日,原告某無錫超市與被告某城管局簽訂了一份《合作合同》,約定原告自2008年1月1日起兩年內投資1.18億元對當地山城市場進行投資改造;原告享有市場經營權、使用權、租賃權,期限25年;原告上繳被告年管理費150萬元,每年遞增2.4%等。2007年7月16日,原告出具《投資明細》,明確拆建、改建的工程項目及各項工程投資額度。2007年8月12日,原告又出具《山城市場擴、改建工作計劃》,明確了擴、改建的范圍、規模及進度安排和經營功能布局。
2008年8月29日,被告制作《通知》,主要內容為:在近一年時間內,你方各項投入不足1000萬元,工程建設處于停滯狀況,管理、資金、消防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現我方提出五項要求。否則,我方將依據《合同法》解除與你方的合作合同。2008年8月30日,原告在《通知》上簽署:“明天上午10時前簽好書面意見后送回城管局”,但原告沒有送回。
2008年8月30日,被告制作《解除通知書》,于2008年8月31日10:20向原告送達,原告拒簽,被告留證。該《解除通知書》主要內容為:截至目前,你方總投資額不足1000萬元,各項工程建設處于停滯狀況,且存在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種種跡象表明,你方從管理上和資金實力上均已無力履行合約。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之規定,我局決定解除與你方簽訂的《合作合同》。2008年8月31日當日,原告被迫于當日退出山城市場。
據此,原告請求判令《解除山城市場拆改建投資合作合同通知書》無效,并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后原告于一審庭審過程中,當庭表示同意解除合同。
二、代理歷程
筆者作為該案被告代理人,參與了全部訴訟過程。該案兩級法院判決(裁定)結果是:
1.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未足額按期繳納管理費,構成違約,但已繳納管理費145萬元,履行了大部分義務。合作合同只約定原告在兩年內計劃投資1.18億元,并沒有明確原告分期投資的進度。《投資明細》與《擴改建計劃》并非合同的組成部分。原告雖存在違約行為,但不構成根本違約,被告的解除行為不符合法定解除條件,被告構成違約,應賠償原告的直接經濟損失。
一審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合計5781281.43元。
2.二審法院認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二審法院裁定:撤銷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發回某市中級人民法院重審。
3.重審期間,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未能按照合作合同約定交清2008年管理費150萬元構成違約,但不足以構成根本違約。雙方并無證據證明山城市場擴改建需要1.18億元資金,故《投資明細》及《合作合同》中約定的兩年內投資1.18億元不應作為合作合同投資總額的認定依據。被告并無證據證明原告在剩余的一年時間內無法完成擴改建項目。此外,被告在2008年8月29日致函原告要求整改,但被告于2008年8月30日即發《解除通知書》給原告,通知解除合作合同,被告該行為亦違反了2008年8月29日函中內容。本案原告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但不構成根本違約。而被告單方解除合作合同構成根本違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一審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原告損失合計5425559.76元。
4.被告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被告發出整改通知、原告就整改通知的內容進行回函、被告解除合作合同。原審判決表述的時間順序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雙方當事人在案涉合作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均存在違約行為:
(1)原告的主要合同義務就是對山城市場進行擴改建,其次才是繳納每年承包費用。原告出具的《投資明細》《山城市場擴改建工作計劃》應作為合作合同的組成部分。原告的已投資額與約定投資額1.18億元相差較大,即使約定的投資數額1.18億元存在夸大的成份,但約定的投資項目是確定的。此外,原告應繳納的承包費用未足額繳納。
(2)被告未與原告協商即提前解除合作合同,亦構成違約。被告在締約時未能謹慎審核原告的資金投入能力。被告向原告發出的整改通知并未就不符合約定的投資、拆改建進度提出整改要求,且未待期限屆滿即向原告發出解除通知,造成合同解除的既成事實。之后,被告又將山城市場重新租賃,致使合作合同無法繼續履行。
對原審判決認定被告應賠償的損失金額應予調整:對于工程款107萬元,被告認可由其支付該項費用。對于其他損失,因雙方當事人均存在違約行為,對因合作合同解除造成的損失均負有責任,對于該部分損失由雙方當事人各半分擔。
據此,二審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改判被告賠償原告3247779.88元。
三、案例點評
重審期間,不難發現,一審法院基本沿用了之前的審判思路,即原告不存在根本違約行為,被告依據《合同法》第94條與原告解除合作合同,明顯錯誤,被告應當按照《合同法》之規定,向原告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顯然是適用合同嚴格責任對被告進行了歸責,所以重審后一審的判決結果,與之前審理結果,基本一致。endprint
但是,被告代理人據理力爭,案件也如愿發回一審重審,難道案件重審之后,也就只能得到與重審之前幾乎相同的判決結果嗎?
剝開本案合作合同的外表,分析與洞察當事人雙方訂立合作合同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難發現,如果僅僅是為了收取每年150萬元的管理費,被告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與原告合作。被告自營山城市場時,每年收取的經營戶租金即已遠遠超過了每年150萬元管理費。對于合作合同,原告的主要合同義務是投資建設,而非繳納管理費。因此,原告向被告出具的《投資明細》《山城市場擴改建工作計劃》,雖然均屬于原告的單方承諾,但應當作為合作合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約束當事人雙方。因此,合作合同及兩份單方承諾,均應作為評判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即實體公平與否的依據。事實上,原告接手山城市場近一年,投入遠遠不足i000萬元,甚至與其收取的經營戶租金相比,其幾乎是沒有投入。原告的已投資額與約定投資額1.18億元相差較大,即使約定投資數額存在夸大成份,但是兩份單方承諾中約定的投資項目卻是確定的,原告僅完成了五分之一不到,因此在未來1年時間之內,原告不具有完成約定投資項目的可能性。而且,被告最終解除合作合同,是由于原告未在其承諾期限內對被告《通知》作出書面回復。那么,在原、被告雙方均存在違約行為的情況下,如何平衡雙方的責任承擔呢?
學術界對《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是何歸責原則,也存在不同觀點。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嚴格責任原則,也有學者堅持過錯責任原則,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以嚴格責任為主、過錯責任為輔的歸責原則。重審期間一審法院根據《合同法》,適用嚴格責任對被告進行歸責,似乎是適當的,但要求被告賠償原告的全部損失,讓原告得以“全身而退”,在責任分擔上,則明顯失衡。換而言之,原告不構成根本違約,原告就完全不需要為其違約責任“買單”了嗎?讓被告一方承擔合同解除后的全部損失,對被告公平嗎?
公平二字不難理解,不偏不倚是其精髓。公平與法又有何關系?追溯我國歷史,公平與法的描述早見于《管子·形勢》:“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大小莫不載。”《戰國策·秦策》:“商君治秦,法令執行,公平無私。”美國布萊克法律辭典對公平的解釋為:“具有不偏不倚、誠實正直的品質,沒有偏見、偏袒及自私自利。”說到底,公平其實就是人類的價值觀念,屬于意識范疇。但是,這種意識并不獨立于個體產生,而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關系中產生進而作出判斷。試想,一個人與自己,與自己的財產之間,有何公平需要追求?這樣就能夠理解,公平問題產生于人類之間的交往關系中,而這種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利益關系。我國學者將公平區分為程序分平與實體公平,這也不無道理。現行《合同法》中關于公平原則的規定,體現在第3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第4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這兩條就是關于合同程序公平方面的規定,而《合同法》第5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則是關于合同實體公平的規定。本案代理人經認真研究、分析因果,認為該案應當正確適用公平原則,進行實體綜合評判,而不應簡單地依據《合同法》一般規定予以裁判。
根據《合同法》第5條之規定,公平原則應當是調整合同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公平原則作為平衡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標準,就不應僅僅表現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避免顯失公平,還應該表現在發生合同糾紛時,審判機構應當按照公平原則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判斷,公平地適用法律,確定法律責任承擔。既然如此,公平原則應當作為本案當事人分配承擔違約后果的一種方式,適用于本案。在當事人雙方均存在違約行為的情況下,本案如果僅讓被告一方承擔違約責任,則必然嚴重失衡,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雙方共同分擔。
最終,在代理人與終審法院的多次溝通,庭審時據理力爭之下,終審法院采信了代理人的觀點,運用公平原則對本案作出了較為公平合理的判決,即讓原、被告雙方各自分擔了因解除合同所產生的損失。
四、結語
由本案公平原則的適用可以看出,適用公平原則裁判案件,目的在于讓當事人雙方較為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分擔“后果”,而不是懲罰雙方。正是由于本案當事人雙方均存在違約行為,且違約行為之間互有牽聯,如果不是因為原告的違約行為,也不會產生之后被告的違約行為,而且雙方違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也是不分伯仲,所以終審法院判決原、被告雙方各自承擔一半損失。
本案承辦法官思路清晰,另辟蹊徑,正確適用公平原則定紛止爭,體現了高超的法律素養,充分彰顯了公平、公正。本判例較為鮮見,堪稱精典案例,對于廣大審判人員及代理律師極具借鑒意義。當然,應當充分注意,公平原則的適用應當受到嚴格限制,不可曲解濫用,在處理合同糾紛時,并非只要雙方均存在違約行為即可適用,而是只有在雙方均違約,如讓一方負擔全部責任明顯過重且導致嚴重失衡的特殊情形下,方可遵循公平原則,進行責任的合理分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