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明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對個人財產的觀念和意識也不斷增強,使得夫妻財產公證成為一件常見的財產保障手段。對夫妻財產進行科學的協議公證是有效避免糾紛的手段,尤其是在夫妻感情發生破裂,婚姻關系終結后,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組成單位,其糾紛和矛盾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表現。由于我國的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制度還不夠成熟,因此,在公證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文章結合法學和社會學對夫妻財產協議公證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建議。
【關鍵詞】公證;約定夫妻財產制;夫妻財產協議公證
公證機構的設立能夠有效減少訴訟概率,因此常有“設立一個公證機構,就能減少一個法院”的說法。這說明,公證機構能夠從萌芽期解決許多問題,并對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公證處是由國家名義設立的,設立公證處就是為了預防性地解決糾紛和訴訟問題。由于公證處對外行使國家權利,所以本質上公證的效力要大于其他證據效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實施這種公證方式來保障各自的合法權益,但仍然有部分家庭因受傳統觀念的干擾而選擇不做夫妻財產協議公證。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人們對法律保護的信任意識也不斷得到加強,婚姻關系的財產公證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和改變。
一、公證的概念和特點
我國法律規定,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在公證這種司法制度中,英美法系國家的規定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制度存在明顯的區別。在英美法系國家的公證制度中,公證主要側重私權自治,是一種形式上的證明。但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制度中,公證是國家職能,公證人也是由國家任命的。公證的地位要高于其他普通證據,且公證意味著實施國家監督,國家預防,并且公證相關法律也是比較完善的。
我國的公證制度深受大陸法系的立法制度影響,我國的公證制度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我國的公證制度是由國家干預的,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中對其進行了相關事項的規定;第二,我國公證的文書效力也是具有法定性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審判和訴訟過程中公證文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文件;第三,公證機構是由國家設立的,因此公證機構是非盈利組織。
二、訂立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存在的問題
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在我國的普及范圍雖然正在逐漸變廣,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夠接受這種財產保護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制度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故而在實施中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受到傳統思想的阻礙
婚前財產公證常常無法順利進行,由于戀愛關系的確立使得兩人關系更近,如果一方提出財產公證,另一方常常會誤認為對方不信任自己,從而使得兩人的感情疏遠,這種情況在我國十分常見,而且這一因素也是大多數人選擇避免婚前財產公證的重要原因。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兩人如果建立婚姻關系就必須要信任彼此,沒必要在財產上分清你我,這樣會顯得對對方不信任。
(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會使人們對婚姻和愛情的信任減弱
傳統觀念認為,夫妻感情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而如果是相互信任的就不應該進行財產的界限明晰,因而人們對婚姻中的理性保護措施就顯得十分反感,認為結婚的存在了目的性。雖然進行了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但這種行為并不利于婚姻生活中夫妻間的信任,也減弱了雙方之間的感情。
(三)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并不能很好地維護公平
夫妻財產協議的公證本質上并不能很好地維護夫妻雙方的權益平等,由于財產公證只是對物質進行歸屬,而物質的價值卻是受眾多因素的影響的,因此,本質上夫妻的財產權益并不十分公平。例如,如果在十年前進行了房和車的各自歸屬,但在十年后進行財產分配時就會發現,房價飆升,車的價值卻隨著使用折舊而貶值,由此看來,二人的財產分配并不公平。
三、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中的誤區
(一)在財產協議中提前約定放棄對方的繼承權
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中常見誤區就是在協議中提前約定放棄一方的繼承權,但事實上夫妻財產協議公證只是對二人的財產歸屬進行確認,并不會涉及繼承權問題。但在現實情況中,夫妻在進行財產歸屬協議時,常常會提前約定一些還未取得的權益繼承權放棄協議。而這種情況常見于再婚者家庭,由于再婚者家庭在前段婚姻中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新建家庭中他們會將未來各自的財產狀況作為重要情況進行考慮,尤其是自己的身后財產繼承權問題。
但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權在未開始時就表示放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要實現各自子女繼承各自財產的目的,可以進行夫妻財產協議的簽訂來約定繼承權,然后再通過遺囑進行財產繼承。
(二)夫妻一方將婚前財產完全約定為對方所有
夫妻一方將婚前財產約定為對方所有這種情況并不完全符合《婚姻法》的范疇,但這種情況完全符合《合同法》?!逗贤ā分?,夫妻一方將個人財產所有權無償給予對方,這是一種贈與行為,這種贈與在婚姻關系中的繼承和收養是不相同的,因此這種情況并不適用《婚姻法》的規定,也不符合公證財產制度的規定。
(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仍然是我的”存在隱患
這種情況中,常常是夫妻中一方只顧及自身權益,而導致二者的權益分配不公。例如,婚前一方按揭購房,但在婚前財產公證中,二人約定房產在婚后歸另一人所有,但婚后購房者仍然負責相關債務的償還,但由于是二者的協議約定,因此并沒有違反《婚姻法》的有關規定,購房方只是因為性格因素表示完全接受。這種情況中,雖然合法,且得到了夫妻雙方的意見統一,但顯而易見,購房者的權益并沒有得到保護。
問題的隱患是,當二人在協議公證達成后產生矛盾,購房者會對協議的公正性進行爭執,而公證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預防產生糾紛,但實際上卻激化了矛盾,讓糾紛的矛頭一致指向了協議,這樣就違背了協議的初衷。endprint
(四)通過訂立財產約定來逃避債務
通過財產協議約定逃避債務是一種非常不道德,且得不到法律保護的行為。這種情況是指,夫妻中的一人由于債務困擾,二人進行財產約定,將債務人的所有財產約定為另一人所有,這樣就使債權人的權益無法實現保障,這是一種惡性的協議行為,但我國的法律目前還沒有對夫妻財產協議的公示方式進行規定,如果公示方式得到了規定就能夠有效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四、對夫妻財產協議公證的完善建議
(一)建議立法對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作強制性規定
我國的現行《婚姻法》中并沒有進行公證規定的條款,而是采取自愿的方式進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而受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部分想要進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但怕對方曲解而不便實施公證的公民權益無法得到保護。且司法中規定進行公證后的事實無需再舉證,這就使得夫妻間由于沒有進行協議公證而產生不必要爭執,為了避免和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或者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權益,法律應當對夫妻財產協議公證進行強制規定。
一些專家認為,《婚姻法》屬于民法,且《民法》最主要的原則是自治原則。因此不能進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的硬性規定,但這樣并不利于預防問題的發生。我國的《收養法》也屬于《民法》,但其中對無配偶男性收養女性的情況就進行了年齡規定,規定其差距必須大于40周歲。這種強制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就保障了被收養人的權益,因此立法中,也應當進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的規定。
(二)我國立法對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規定并不完善
我國《婚姻法》中規定,在婚姻關系正常存續時,夫妻雙方取得的財產已經進行各自約定所有的,由一方承擔債務:但第三人知道約定的,由債務人清償。其中,并沒有對第三人知道約定的情況進行具體的規定,因此無法知曉第三人是否知道該約定,且沒有對舉證負責人進行規定。雖然另外規定:《婚姻法》第十九條所稱:“‘第三人知道該約定,夫妻一方對此負有舉證責任?!钡埔獾谌说臋嘁娌]有得到明確表示。
現實情況中可能存在以下問題,負債方為了保護自身財產利益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認定第三人不知曉夫妻財產約定。這種情況中,未負債方的權益就會受損,債務必須由夫妻二人公同償還。這樣也就喪失了預防糾紛的初衷,使得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失去公正效力,易激化矛盾。
(三)完善與相關部門的協調統一
完善與相關部門的協調統一也是解決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中缺陷的有效途徑。例如,房屋登記部門在進行產權登記時,對個人所有的房產在配偶不到場情況下可以進行單獨所有的登記。若房屋出售,只需該房產的單獨所有者到場即可。這種產權歸屬是不符合夫妻財產協議公證中的有效條件的。要解決這一問題,立法上就應該對登記規定和《婚姻法》規定進行協調統一,具體到上一矛盾就應該在登記“單獨所有”時,進行夫妻財產協議公證書的出示,根據協議內容來進行判定。這樣就不會存在房屋出售時,一方不知情而導致糾紛或矛盾的情況發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雖然在我國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但為了更多的家庭能夠受益,為了更多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最好在立法中能夠對一些具體的情況進行規定和明確。這樣從根本上解決糾紛產生的根源,才能有效提高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的法律效力,在法律保護下完成相關人士的合法權益保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