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航
【摘要】作為推動我國司法民主的重要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幾經更迭,發展至今,并未實現制度設計的初衷,“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等成為常見的現象。文章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背景出發,溯源制度發展的歷史,并分析該制度現今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以此提出制度改革的路徑設計,為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發展和司法民主的保障提供動力。
【關鍵詞】陪審制;司法民主;人民陪審員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背景
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系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原型。我國在借鑒陪審團制度的同時,亦兼采德法的參審制度,并充分結合我國民間定紛止爭的傳統,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其他國家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陪審員制度。
首先,從選任方式上,陪審團制度對陪審團成員的組成一般設立了相對較低的強制性條件,如選民資格、語言讀寫能力、教育水平等,而我國則明確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的學歷要求,相較陪審團來說,我國對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
再次,從職權分工上,陪審團組成人員與法官具有明確的分工關系,陪審團決定定罪問題,而法官決定量刑問題。而我國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并不具有分工關系,共同作出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量刑裁量。從制度本身上來看,我國人民陪審員實際上擁有比陪審團更大的權利,進而能夠對案件的審判作出更大的影響。
最后,從案件適用上,陪審團制度一般適用于嚴重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有權選擇和放棄陪審團參審的權利。而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并無類似要求,人民陪審員均可在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中參審,而刑事案件的被告、民事案件的原被告和行政案件的原告均有權申請陪審員參審。可見,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適用范圍廣于陪審團制度,適用的廣泛性最終為司法民主的廣泛性服務。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現狀
(一)制度設立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設計目的在初期是通過普通公民參與到司法活動中,打破法官對司法活動的壟斷,并能夠使人民陪審員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主張,從而在司法活動中體現司法民主的價值依歸。這一制度設計作為一項制度移植于本土化的產物,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制度體系的不完整性和不合理性。
其一,設置較高的準入門檻。高門檻意味著高淘汰率,我國設立大學專科以上的選任門檻,其目的在于保證人民陪審員的基本素質,然而卻從制度上使這項制度對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關上了大門,而較低的人民參與度,或者是不平衡的人民參與度,都與這項制度的設計初衷相背離。
其二,設定較長的選任年限。對于陪審員制度來說,更好發揮民主參與司法的重要環節是選任陪審員的隨機性,這一點從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中可見一斑。而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對選任的人民陪審員設定五年的任職年限,在實踐中造成的人民陪審員在單個基層法院,單個審判庭,甚至是單個合議庭的長期性,這種長期性固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人民法院在人員緊張、案件過多情形下的工作負擔,但損害的是人民陪審員的民主性,也降低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實踐效果。
其三,模糊陪審的職責分工。職責分工是否明確是一項制度是否可以順暢貫徹實施的關鍵性因素,而我國對人民陪審員職責分工的模糊,使得人民陪審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受制于法律知識的缺乏和對法官權威的畏懼,客觀上導致了實踐中“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現象的出現。
(二)制度發展
從制度發展上看,近年來對人民陪審員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專業陪審員不斷涌現。理論上,司法民主的要求是使普通民眾能夠參與到司法活動中來,并發揮其特有的作用。然而,提高對陪審員素質的要求,客觀上導致陪審員制度群眾基礎的縮水。筆者認為,對于陪審制度來說,重要的并不是陪審員以其專業知識斷案量刑,而是陪審員從一般公民的個人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角度出發,作出合乎一般理性人對案件的判斷,進而體現司法民主的重要意義。
三、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路徑
(一)明確“司法民主”的制度價值依歸
“司法民主”是指普通公民能夠與裁判主體平等分享審判權,用公民權利對法官權力形成制約。而我國人民陪審員的制度設計目的就在于此,通過選任一定數量的人民陪審員,使其參與到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從而達到權力制約和反映民主的目的。因此,從觀念上重新明確“司法民主”的制度價值依歸和制度設計目的,是進行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前提條件。
而其中的關鍵環節,就是改變此前提高陪審員素質的改革方向。基于司法民主的要求,陪審員素質的提高不應當成為這項制度的核心環節,至少不是制度改革過程中所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應當承認的是,陪審員素質對司法公正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一個具有相當法律素養和法律知識的陪審員能夠很大程度上對法官的事實認定和量刑裁量等工作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但是,人民陪審員的目的并不及于此,反而需要的是憑借普通公民的良知和理性,作出對一個案件的認定和判斷,而高素質的人民陪審員恰恰會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他們往往以相似或相近的價值標準作出與法官相契合的結論,雖然在實踐中提高了司法活動的效率,但卻與制度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馳。
(二)重塑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機制
人民陪審員的產生機制決定了選任人民陪審員過程中的群眾基礎,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選任出的人民陪審員是否能夠發揮司法民主的作用。因此,對現行人民陪審員選任機制的重塑是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基礎性環節。
首先,擴大選任群眾基礎。首當其沖的是人民陪審員的學歷底線。從實踐中可以發現,高學歷成為人民陪審員選任過程中一道相當高的門檻,應當參照英美法系國家陪審團成員的選任資格條件,以選民資格作為判斷標準,佐以不低于現行規定的年齡底線,以保證人民陪審員起碼的政治資格、行為能力以及社會經驗。而在其他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可適當放寬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即具備基本的漢字聽讀寫能力和一定的年齡要求,即可作為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工作。endprint
其次,取消陪審員任職年限。現行人民陪審員的任職年限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而參照個別國家的參審制度,我國可以采取專案陪審員的制度,即陪審員的選任僅對一個案件或一次法律程序有效,僅登記在冊,不長期任職。這樣既可以解決某個陪審員長期從事陪審工作對司法民主的貶損,又可以方便對陪審員的管理和監督,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做到案結事了和司法民主的統一。
(三)提高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效果
參審效果的提高需要有切實有效的監督機制,這樣才能使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一個可預測可控制的范圍內順暢有效地運行。
筆者認為,對人民陪審員參審效果的提高,既需要參照對一般審判員的監督措施,又不可完全采取相同的監管手段對人民陪審員活動進行監督,既需要加強對人民陪審員的監督,又不可在沒有配套制度完善的條件下對人民陪審員的責任承擔進行盲目的要求。
首先,對人民陪審員監督體系的建立必定是以其他相關制度的完善為前提,在當前采取對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同權同責的監督方式,不僅不利于審判活動的進行,也不利于人民陪審員職權的行使,因此堅持現有的對人民陪審員的監督和管理工作有其現實的必要性。
其次,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應當基于普通公民的自愿選擇,亦只有基于自愿選擇才能夠產生對相關法律責任的自愿承擔。此外,對于依法通過隨機選擇需要參加本案陪審工作的人民陪審員來說,刻意規避承擔陪審職責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一定數量的罰款、拘留以及剝奪人民陪審員資格。
最后,實踐中,對人民陪審員進行相當于法官資格考察的準入性考核,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有違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立法目的,也不利于司法民主的發展。相反,對選任的人民陪審員進行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的培訓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其保證參審的人民陪審員能夠具有起碼的法律知識,并可以通過定期考核等方式對在冊的人民陪審員進行稱職性審查,對其中不稱職的人民陪審員進行撤銷資格等措施。
四、結語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我國司法民主的重要實現方式,也是我國審判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與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一脈相承,但又具有顯著的區別,制度幾經發展變更,在司法改革進程進一步深化的當前,重新將其置于重要的制度地位,發揮其司法民主的積極作用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改革人民陪審員制度既需要從制度設計本身著手,明確“司法民主”的制度目的和價值依歸,彌補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還需要牢固立足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以建立符合我國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的新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