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摘要】法律援助辯護是保障被追訴人及時行使合法訴訟權利,使控辯雙方同等對抗,最大限度地實現程序公平的一項制度。我國的法律援助辯護制度經過兩次修訂后,盡管取得了突破,但是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司法上,其都存在著一些不足。文章認為,在立法上可以通過擴大適用范圍、完善救濟程序等方面進行規范;在司法上可以通過增加辯護律師的數量、擴寬法援資金的籌集渠道以及對案件質量的保障等方面來完善。
【關鍵詞】法律援助;辯護制度;完善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法律援助機構數量呈遞增狀態,目前全國法律援助律師數量已達29.5萬,法律援助案件數量只增不減。但刑事法律援助占總體法律援助案件的比例較低。據中國法律援助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有3737個,是1999年的3.03倍。雖然在2013年數據出現了負增長(-5.7%),2014年年底仍實現了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基本覆蓋。2004到2014年間,我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所占的比例在2011年到2012年間下降0.38%,但從2013年始驟增5.37%,雖有上升,但刑事法律援助所占的比例仍不高。綜上,近年來我國法援機構個數增長速度與日益增長的法援個數并不能成正比。
就個案而言,我國當前刑事案件的辯護率尚不足30%,法律援助辯護的比例更少。根據法律援助中心統計數據以及最高法近五年工作報告的數據顯示,全國的年度審結刑事案件數量劇增,而法律援助的案件增長速度緩慢,其中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占據一半以上,增速也很緩慢。
北京大學的陳瑞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的馬靜華教授等都曾對法律援助辯護制度進行過實證研究,結論不令人滿意,法律援助辯護適用率低、辯護質量不高。筆者在鄭州某律所實習期間,切實感受到問題的存在,現對其進行分析。
二、我國法律援助辯護制度的不足及成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了三類法律援助辯護,經過近幾年的實施,其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一)立法上的不足及成因
1.指定辯護制度適用范圍過于狹窄
第一類對象,主要適用條件是經濟困難或者與其相關的原因而沒有委托辯護人,但是“經濟困難”何以認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沒有具體規定,而由各省、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作出具體的規定,一般是各個行政區域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上下浮動的標準,同時還需認定申請人是否符合標準。問題也隨之出現:生活水平在低保之上,但是仍然沒有能力承擔律師費的被追訴人失去了法律的保障。第二、三類對象,是針對于可能會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案件,相對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甚至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即可享有法律援助,我國的范圍過于狹窄。
2.偵查階段規定不明確
我國刑事立法明確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但是沒有規定應當明確告知其享有法律援助的權利。在犯罪嫌疑人根本不知情的前提下,其偵查階段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且法律規定了公、檢、法都有義務通知指定辯護人,那么在偵查階段極易使公安機關產生不作為的推諉心理,即便偵查階段沒有指定辯護人,那么在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也會通知指定的。
(二)司法實踐中的不足及成因
1.宣傳工作不到位,社會公眾知曉率低
實證調研顯示,社會公眾對法律援助制度的知曉率不高。表1是學者隨機對二百名社會公眾調研的結果。
上圖說明:目前我國社會群眾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知曉率還不夠高,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加大對法律援助制度和指定辯護制度的宣傳工作。
2.司法人員和部分律師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實踐中,司法工作人員和大部分律師對法律援助案件并沒有起到重視的態度,而僅僅是“走過場”。究其原因,主要有法律援助的補助費用太低,耗時過長等,致使部分律師只是當做是“完成任務”,并不能完全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3.法律援助補助資金不足
當前,在我國刑事法律援助補助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部分基金、企業等社會組織的捐助。根據中國法律援助網公布的數據:2014年法律援助經費總額為170661.79萬元,法律援助財政撥款為168581-8萬元,占法律援助經費總額的98.72%,人均法律援助財政撥款為1.29元。與部分國家相比,我國的財政撥款的確杯水車薪。據司法部統計:2014年平均每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是672元,且不說東部沿海城市,僅筆者所在的鄭州市在審判階段的商業辯護費用最高就能達到20000多元。
4.法律援助辦案律師不足
眾所周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主要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注冊的律師。據法律援助中心官網上對法律援助律師的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
通過表2的數據看出:在2011-2013年間法律援助律師的增長人數極少,增長率極低,甚至在2013-2014年度出現了下降(15人);與每年龐大的法援案件數量相比遠遠不夠,這一矛盾在貧困地區,更為鮮明。
5.法律援助程序保障機制不足
一個案件有效被辯護不僅在于律師的專業素養,更在于其職業操行和責任心。司法實踐中,法律援助案件部分律師責任心存在缺失:在偵查階段,接受辯護后不積極了解案情,在審查起訴階段不積極閱卷,甚至在審判階段不提交書面辯護意見,只是走程序,以期盡快結案領取補貼。因此必須要有一系列的體制、規章制度來保障和約束法律援助的律師。
三、對我國法律援助辯護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立法方面的完善
1.擴大我國指定辯護的適用范圍
浙江省高院早在2011年就下發了《擴大刑事案件被告人指定辯護范圍的通知》,增設了可能處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等八類案件,這認為屬于應當法律援助辯護的范圍,但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筆者認為以下幾種納入適用范圍是司行的:endprint
第一,犯罪時已滿75周歲的老人。在我國西周、唐代、漢代以及宋、元、明、清、民國時期,以及早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八)》均對老年人犯罪規定了從寬處罰。老年人年齡逐漸增長,其認知能力、控制辨認能力甚至是訴訟能力都大不如前,我國目前在實體法方面已經作出表率,程序法方面亦應將犯罪時年滿75周歲的老人納入指定辯護的范圍中去。
第二,可能被處以十年以上徒刑的。比較德國和日本,應當提供法律援助辯護案件適用范圍均采用了關鍵案件的標準:即可能被處無期徒刑或時間較久徒刑的案件。十年的徒刑完全可能使犯罪嫌疑人與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脫離,由此看來,十年以上的徒刑同樣屬于較為嚴苛的刑罰。因此,應當將十年以上的徒刑納入應當法律援助辯護案件的范圍。
2.完善救濟程序
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規定公安司法機關辦案人員針對應當法律援助辯護而沒有法律援助辯護該如何制裁和追責的問題,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可以在立法中增設制裁條款,并對于偵查階段取得的相關證據予以排除。第二,可以以此作為二審發回重審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提出上訴的事由。第三,對于相互推諉的案件的主要負責人予以懲治。
(二)司法保障方面的完善
1.增加法律援助律師數量
隨著多重原因和矛盾的出現,愿意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越來越少,目前有限的人力資源并不能填補巨大的法律援助案件數量的缺口。因此,采取人力資源方面的措施保證該制度運行勢在必行。
可以增設“公職律師”制度。上海浦東新區早在2010年就實行了“公職律師”制度。所謂“公職律師”即納入國家編制,享受國家工資福利,由司法部會同組織部、人事部以及財政部進行統一錄用考試、培訓和上崗,并根據不同的地區分配不同的名額。另外,鼓勵社會律師自愿承擔法援義務,并按年度對法援工作出色的社會律師予以精神上、物質上的表彰和獎勵。同時提高辦案津貼,并多措并舉促使辦案津貼及時、足額發放。
2.擴大法律援助資金籌集渠道
法援經費是法援制度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石,盡管現階段有政府財政補貼,但政府的能力有限,要擴寬社會資金籌集的渠道。不僅要在工會、婦聯等社會團體中專設法律援助基金,還要督促中國法援基金會充分發揮優勢以募集資金。除此之外,也可嘗試發放法援專項彩票等。
3.保障法律援助案件質量
為避免辦案人員“走過場”,不重視法律援助案件,以期充分保障被追訴人的辯護權全面實現,筆者認為需要建立相關的監督機制,建立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事中監督,即可以由被指定律師的直屬單位或者管理機構來負責監督;而事后監督即在律師結案時做一份完備的結案記錄,對于審判階段的專業程度由審判人員對其進行評價,該報告可以作為辦案律師盡職的標準,并根據其分數高低進行獎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