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興+盧婉軍
摘 要:氣象服務工作對于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分析了網絡時代下氣象服務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策略,旨在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使氣象服務工作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發揮,以更好的服務于人民和社會。
關鍵詞:網絡時代;氣象服務;困境;發展策略
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網絡普及率逐年上升,網絡成了信息交流和擴散的重要平臺,我國網民數量空前增加,涉及文化層次不同、涵蓋不同年齡階段,市場潛能巨大。當今社會是網絡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進行辦公、學習、購物和消費。然而,在網絡時代的沖擊下,氣象服務工作面臨著一定挑戰,例如傳統氣象服務的困境以及網絡技術沒有融入氣象服務業務等。因此,在網絡時代,我們應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探索網絡氣象服務業的發展道路。
1氣象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
氣象服務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是防災減災的排頭兵。氣象工作的靈魂就是“服務”,“服務”不僅是氣象工作的出發點,還是其最終歸宿。其中,在《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中表明: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前瞻性作用。所以,必須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以滿足社會生產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需要。
2網絡時代氣象服務工作面臨的挑戰
2.1傳統氣象服務面臨的困境
2.1.1公共氣象服務“守舊”
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對于公共氣象服務來說,以手機短信、聲訊121以及氣象站為代表的氣象服務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手機短信內容缺乏新意,受短信字數限制,無法實現天氣深度解讀與細微服務,近幾年,手機短信的用戶下滑趨勢明顯,據不完全統計,氣象短信用戶每年正逐漸下滑,且下滑比例和速度正在加快;聲訊121電話在內容改版、服務升級、加大宣傳等一系列措施下,其撥打量仍逃離不了依賴季節和天氣過程的模式;而氣象站大部分只是負責發布天氣預報信息,網站的形式過于陳舊,服務的內容沒有特色,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產品的頁面設計與網站架構也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
2.1.2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
目前,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其中它的針對性不強就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針對特定的氣象服務需求用戶,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應突出“專”字,產品應精加工、深加工,有別于常規預報產品,專業氣象服務應是運用新的預報方法、手段或技術的服務。然而,目前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無法滿足特定用戶的個性戶需求,甚至還存在著諸多的其他問題,例如,用預報產品代替氣象服務產品,用公共氣象服務代替專業氣象服務等。
2.2網絡技術未能及時融入業務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也逐漸豐富起來。然而,對于目前的氣象服務來說,其對新媒體方面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少,對網絡技術產品的開發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另外,我國從事相關技術與服務產品的研究人員還比較缺乏,這都會導致網絡技術無法真正融入到氣象服務業務中。氣象服務技術未能及時革新,新媒體技術未及時融入氣象服務業務,面對當前巨大的氣象服務市場需求,氣象服務仍無法滿足。
3網絡時代氣象服務工作發展策略
3.1對接微博、微信
傳統媒體下的氣象信息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但因其單項傳播的特點,導致氣象信息發送端與用戶接收端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反饋,氣象部門往往把自認為用戶急需的信息發送出去以貼近民生,但卻并不受到用戶認可。因此,在網絡時代,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與新媒體等工具,與現在應用較為廣泛的微博、微信進行對接,利用微博與微信平臺發布一些氣象服務信息,這樣不僅可以方便于氣象服務工作者,使信息的發布更加簡便、快捷、不受字數的限制,還可以允許受眾發表評論,方便氣象服務工作者與受眾進行互動,以充分了解受眾的需求,從而讓氣象服務更貼近民生,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3.2開發具有氣象部門特色的手機應用
手機客戶端是當今最迎合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的氣象服務產品之一,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手機客戶端下的氣象服務應用將越來越廣泛。近幾年,天氣預報手機客戶端軟件發展速度非常快,中國天氣通、墨跡天氣、蜜蜂天氣、彩云天氣等客戶端軟件都在快遞發展,搶占用戶市場。因此,對于氣象部門來說,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開發具有氣象部門服務特色的天氣客戶端,并針對政府部門與專業服務用戶,積極地做好決策服務于專業服務。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氣象服務系統,并開發一系列的關于西鄉災害、實況以及預報預警方面的氣象服務產品庫和APP移動客戶端,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交互式服務產品的定制、推送以及調閱,還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布最新的氣象信息,使政府部門以及專業用戶能夠更加充分地享受道氣象服務信息化帶來的便捷,并逐步打造網絡時代下的氣象服務的品牌。
3.3借助政府、主流媒體開展公益服務
多年來,氣象服務重視的是與通訊運營商的合作共贏,在網絡時代,氣象服務應拓寬思路,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爭取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力爭受眾端服務免費化,實現服務信息進村入戶的全覆蓋的實時發布,逐步擴寬工藝服務的覆蓋面。另外,氣象部門還要不斷深化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強對氣象科普的宣傳工作,并針對極端災害與異常天氣為媒體提供新聞素材,以加大工藝服務的傳播力度。
3.4加大人才隊伍建設
對于氣象服務來說,其一般都是面向多個行業與部門的,這就要求相關的氣象服務工作者除了要具有過硬的氣象知識與相關技術能力外,還要擁有融合多元化知識和技術的能力。而在網絡時代,氣象服務工作者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深入挖掘氣象服務的新的切入點,不斷開拓新的服務領域,同時要求其還要具有很好的溝通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一方面,氣象部門可以通過與一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力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創新技術團隊;另一方面,還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壯大氣象服務人才隊伍。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氣象服務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相關氣象部門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網絡技術與氣象服務工作相融合,并加大人才隊伍建設,以更好的為人民以及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秦祥士.信息網絡時代氣象服務的變革與發展[A].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第三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軟科學研究會:,2000:5.
[2]葉文.網絡氣象服務分析與展望[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12:49-50.
[3]李海勝,陳鉆.未來的網絡氣象服務[A].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