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特種作戰學院 軍事體育理論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新增組合課目不同訓練方法的效果研究
劉莉
(特種作戰學院 軍事體育理論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新一輪軍事體育訓練與考核大綱中基礎體能訓練內容,新增了三個組合訓練課目。針對這三個組合訓練課目,選取了相應的受訓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的組訓方法,訓練后對組合訓練課目進行測試,并對測試成績進行了效果分析。結果表明,按照金字塔體能訓練理念實施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提高新增組合課目的訓練效果。
新增組合訓練;組訓方法;訓練效果;研究
新一輪《軍事體育訓練與考核大綱》在全軍頒布,并進入了試訓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軍事訓練的實戰化需求,這次《軍事體育訓練與考核大綱》新增了一些訓練內容。其中在基礎體能訓練內容中新增了徒手組合練習、負重組合練習和救護組合練習。徒手組合練習是在規定的場地內,依次完成左右屈體轉、屈膝兩頭起、擊掌俯臥撐、背手蛙跳、仰臥手足走五個徒手動作;負重組合練習是利用彈藥箱在25 m 直線跑道上依次完成拉、提、抱、抗的動作;救護組合練習是在規定的場地完成持槍屈身蛇形跑、側身匍匐、低樁網下拉沙袋、肩背傷員蛇形跑加直線沖刺跑。這三個組合練習,突出了體能與技能的有機融合,并結合了作戰過程中基本的戰斗技能,凸顯了體能訓練的實戰化特點。但對于新增組合課目,應采用什么樣的訓練方法,訓練效果如何都還未研究論證,本文就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研究,力求為下一步新增組合課目訓練的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受試對象60人,在正式組訓前,先進行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測試,經過分層抽樣最終確定實驗組20人,對照組20人,經檢驗受試者各項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都沒有學習過三個新增組合訓練課目。
1.2研究方法
分組后,實驗組按照設定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對照組按照常規組合訓練課目訓練方法進行訓練,6周訓練結束后,測試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以及三個組合訓練課目成績,評價不同組訓方法的訓練效果。
1.2.1 實驗組的訓練方案
實驗組依據運動訓練金字塔理論,進行為期六周的訓練。前兩周主要進行關節靈活性、穩定性以及動作模式訓練;第三周開始進行針對性的體能訓練,主要以參與運動的部位的肌肉力量為主第四周主要側重發展參與運動的能量代謝系統的能力和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訓練;第五周進行技術動作的學習和訓練;第六種側重進行全程訓練。具體訓練步驟和訓練方法如下:
第一周訓練內容:膝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穩定性訓練;踝關節和髖關節的靈活性訓練,以及軀干核心區域力量訓練。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肩關節穩定性訓練(“I”“T”“Y”“L”“W”字上舉練習)每個30 s×2組;徒手深蹲或靠墻半蹲每次30 s×5次,間歇2 min;提踵,3×15次,間歇1 min。腳跟行走,2 min×3組,間歇2 min;原地高抬腿練習、外側抬腿,每次1 min×2次,間歇2 min;負重伸腕和負重屈腕,2×30次,間歇21 min;俯橋、側橋和肩橋每個2 min×2組,間歇1 min。
第二周動作模式訓練,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轉身、彎腰、推撐、下蹲、上舉、弓箭步、提拉、步態8個動作,完成4×8次。
第三周發展軀干、背部、肩部肌群的力量,以及上下肢肌肉的力量、爆發力及肌肉耐力;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肩部)站姿啞鈴側平舉4×20次,間歇2 min;單臂啞鈴前平舉4×20次,間歇2 min;肩上推舉杠鈴,4×10次,間歇1 min;啞鈴飛鳥4×10次,間歇1 min。(腹背部)卷腹,3×20次,間歇1 min;仰臥收腿3×20次,間歇1 min;仰臥頂髖,4×15次,間歇1.5 min;硬拉,4×10次,間歇2 min;(下肢)負重深蹲,4×10次,間歇2 min;向前(側向)跳躍障礙,6×10次,間歇2 min;原地后蹬跑,4×30 s,間歇1.5 min;立臥撐,3×15次,間歇1.5 min;啞鈴箭步蹲(每側),4×10次,間歇2 min;俯臥腿彎舉,4×10次,間歇1.5 min;(上肢)俯(跪)臥撐,4×20次,間歇1 min;斜下拉,4×10次(每側),間歇1.5 min;啞鈴提拉(每側),4×10次,間歇2 min;啞鈴肱二頭肌彎舉,3×10次,間歇1.5 min; 啞鈴肱三頭肌后舉,3×10次,間歇1.5 min;(腕部)坐姿正握杠鈴腕彎舉,3×15次,間歇1.5 min;跪姿反握杠鈴腕彎舉,3×15次,間歇1.5 min。
第四周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系統的供能能力以及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的訓練,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30 m沖刺跑,4×4次,間歇1 min,組間歇6 min;400 m沖擊跑,2×5次,間歇1 min,組間歇10 min;負重深蹲10次→擊掌俯臥撐10次→啞鈴箭步蹲(每側)10次→啞鈴提拉10次(每側)×4組,間歇3 min;蛙跳10次→擊掌俯臥撐10次→屈膝兩頭起20次→徒手深蹲20次→雙杠臂屈伸10次→單腳提踵(每側)15次×4組,間歇3 min。
第五周學習不同組合練習的正確技術動作要領,明白常見錯誤動作的類型及糾正方法,保證受訓隊員的動作技術正確。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左右屈體轉20次×4組,間歇1.5 min;屈膝兩頭起,4×20次,間歇2 min;擊掌俯臥撐,4×10次,間歇2 min;背手蛙跳25 m,間歇2 min;仰臥手足走25 m×4組,間歇2 min。拉子彈箱跑25 m×6次,間歇1.5 min;提子彈箱跑25 m×6次,間歇1.5 min;抱彈箱跑25 m×6次,間歇1.5 min;扛子彈箱跑25 m×6次,間歇1.5 min;側身匍匐,10×10 m,間歇3 min;側身匍匐拉沙袋,6×10 m,間歇3 min;蛇形跑25 m×6次,間歇1.5 min;肩負傷員蛇形跑25 m×4次,間歇2 min;肩負傷員直線跑25 m×4次,間歇2 min。
第六周采用兩個——三個——多個動作組合進行訓練,最后要求動作連貫完成全程練習,并嚴格按照考核標準的要求來進行訓練。練習形式及負荷強度:抱子彈箱跑25 m→扛子彈箱跑25 m×4組,間歇3 min;左右屈體轉20次→屈膝兩頭起20次×4組,間歇3 min;肩負傷員蛇形跑25 m→肩負傷員直線跑25 m×4組,間歇2 min;持槍屈身蛇形跑25 m→側身匍匐10 m→側身匍匐拉沙袋10 m×4組,間歇2 min;擊掌俯臥撐10次→背手蛙跳25 m→仰臥手足走25 m,4組,間歇3 min;負重組合訓練,3次,間歇2 min;徒手組合訓練,3次,間歇3 min;救護組合訓練,3次,間歇2 min。
1.2.2 對照組的訓練方案
對照組按照傳統的組合訓練課目的組訓方法實施,主要按照每個課目的動作組合和完成順序,依次進行單個動作教學和訓練,過渡到完整動作的教學和訓練。從第一周開始就開始動作技術的教學和訓練,不安排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在學習完組合課目的內容后,反復進行全程訓練。
2.1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后身體素質比較
在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為期六周的訓練后,選取了相應的測試項目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力量、速度、速耐和靈敏素質進行了相應的測試。其中立定跳遠主要反映下肢肌肉的力量和爆發力;蛙跳15 m反映下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1 min俯臥撐反映了上肢肌肉和軀干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30 s懸垂舉腿反映了腰腹肌的力量和耐力;400 m跑反映速耐能力;50 m跑反映速度能力;10 m×5反映速度和靈敏性。具體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后的身體素質情況
由表1顯示,通過不同的組訓方法訓練后兩組相比較,實驗組蛙跳15 m,1 min 俯臥撐和立定跳遠項目上要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與實驗組在訓練過程中注重發展上下肢肌肉力量、爆發力和肌肉耐力,以及核心穩定性是一致的。另外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在400 m、10 m×5往返跑成績上也略有優勢,說明實驗組在訓練中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耐乳酸訓練和靈敏性訓練也有一定效果。究其原因,六周的訓練時間相對較短,力量素質發展的速度較其他身體素質發展相對較快,因此上下肢肌肉力量的增長效果較為明顯,而無氧耐力和速度靈敏性的提高,訓練時間需要相對較長,效果才較為明顯。
2.2實驗組和對照組三個組合課目測試成績比較
從實驗組和對照組三個新增組合課目測試成績來看,實驗組的徒手組合、負重組合和救護組合成績都要好于對照組。其中特別是負重組合,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實驗組采用的訓練方法總體效果要好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徒手組合和救護組合中相關動作的技術要求較高,除了相應的體能需求外,技術動作的掌握熟練程度也直接影響考核成績,訓練時間較短,導致考核成績有一定影響;負重組合的技術動作相對簡單易學,考核成績提高較為明顯。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后新增組合課目訓練成績比較
3.1結論
3.1.1 新的訓練方法有利于提高受訓人員的各項身體素質
實驗組通過新的訓練方法后,與對照組相比,在力量、速度、速耐和靈敏素質上都有所提高,特別是力量素質提高比較明顯。力量素質的提升,保證了在攜帶武器裝備下動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保證了動作質量,有利于動作技能的掌握,對于新增組合課目訓練成績的提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1.2 新訓練方法與傳統訓練方法相比較更有利于提高新增組合課目的訓練成績
新訓練方法加強了參與運動的關節靈活性與穩定性、動作模式、肌肉力量、核心力量和身體靈活性的訓練,發展了訓練所需的能量代謝系統的能力,保證了組合訓練課目的體能需求,同時有利于動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與傳統訓練方法相比較,訓練效果更好,訓練成績提高更為顯著。
3.2建議
3.2.1 新增組合課目訓練要注重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這三個新增組合課目對力量、速度、速耐、靈敏、柔韌素質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除此之外,這些訓練課目中還融入了動作技能,救護組合課目還需要在模擬實戰的情況下,在攜搶、全裝的情況下完成。需要受訓者具備較全面身體素質和熟練的動作技能。因此新增組合課目要注重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體能是技能的基礎,只有全面提升體能后,再開展相應的技能訓練和全程訓練才是有效的。
3.2.2 新增組合課目訓練要注重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針對訓練課目的訓練目的和訓練需求,設計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這三個新增組合訓練課目基本上身體各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運動,對上下肢肌肉的力量與爆發力,軀干核心區的力量,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機體耐乳酸能力以及身體的穩定性和動作協調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力量素質是身體穩定性的前提保證,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素質高度相關。實驗組在訓練中側重發展參與運動的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核心力量訓練,同時針對不同訓練課目的訓練目的和身體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動作模式訓練和體能訓練,同時側重發展了無氧糖酵解供能系統的能力,滿足了訓練過程中的能量需求,達到了預期的訓練效果,提高了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劉濤,宋雪杉,寧玉龍.基于功能性訓練的軍事訓練體系創新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5,34(4):19—21.
StudyontheEffectsofMultipleCoachingMethodsontheNewNamedComprehensiveSubjects
LIU Li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Sport Theory,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 Guangzhou 510500, China)
Some new named comprehensive subjects were added to the military training and testing outline. The article made an experiment to test its effects using multiple coaching methods with experimental and matched group. Results like this, pyramid no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ffects.
the new named comprehensive subjects; coaching methods; effect; study
2016-09-23
劉莉(1978—),女,湖南岳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軍人體質學、特種兵身心適應力研究。
G808.12
:A
:1671-1300(2017)02-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