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杰
摘 要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教育要不斷的變革。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進行自身的變革與創新。與以往我國教學管理模式相比,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的學校教學管理理念,主張教學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突出教學管理的人文關懷,建立學校學習型教學管理組織,拓展教學管理的內容,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
關鍵詞 教學管理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1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沿革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過作為基礎教育改革核心---課程的改革來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綜觀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體現出來的基本的課程改革理念是: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注重信息素養的養成,強調學生學習創造性和開放性的養成,重視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的經驗和發展學生的個性。這為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我國在世紀之交啟動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列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課程改革的目標,研制了各科課程標準和指導綱要,編寫、審定了各科實驗教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幾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本次課程改革是一場由課程改革而牽動出來的基礎教育的全面的整體改革,它是我國基礎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歷史性的必然選擇,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入的基礎教育創新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嶄新平臺,也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新課程正在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新課程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新課程的研究亦方興未艾,新課程昭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是與此同時,新課程的理念與規則在學校中與學校己有的理念和規則亦發生著磨擦、碰撞與矛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把教學改革作為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教學管理改革作為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如果沒有相應的教學管理來支撐和保障,是難以想像的,因此,重建學校教學管理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我國現行的課程體系完成于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對效率的追求決定了學校要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課程被理解為教學內容或學科,只是政府和專家學者關注的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學科知識,教學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要確保知識傳授的有序和有效。為了實現這種有序和有效,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學管理遵循著古典管理理論的“有序”“效率”的理念,從而實現“向45分鐘要質量”的要求。“分數”成了教學管理的主要指標,其結果造成了學校教學管理中見“分”不見人,重“分”不重人。學校教學管理的主體是以校長為首的行政人員,遵循著“等級原理”,通常采用科層制原則,他們的教學管理權力來自于正式的組織,其權威是法定的,遵照著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用理性來規范教學管理行為,其管理重點內容在于進行教學常規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等。
2教學課程改革相關內容
2.1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基于學生發展、關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
2.2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努力把一種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交給新世紀的中國少年兒童。
2.3課程改革的具體理念與目標
一是倡導全人的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制度、價值觀的關系,克服過分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二是重建新的課程結構——處理好分科與綜合,必修與選修的關系,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和的現狀,注重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三是體現內容的現代化——精選對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雙基、處理好現代社會生活、知識領域與學生發展的關系,改變課程內容繁雜窄舊的現狀;四是倡導建構性的學習——實現主動參與、探究發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五是確立正確的評價觀——建立評價立體多元、項目多元、方式多樣。關注結果與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作用;六是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建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現狀。
2.4三級課程計劃與管理框架
三級課程管理指的是國家課程管理--地方課程管理--學校課程管理。
2.5國家課程標準的性質
一是課程標準不同于教學大綱,它不是對內容的具體規定(大綱或教科書)而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二是是某一學習階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統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三是標準的描述是分層次的,可達到的,可評估的,可理解的;四是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五是標準的范圍應涉及“全人”領域,其中包含學生的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六是國家課程標準具有法定的性質。它是教材編寫、教與學、課程管理與評價的依據。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讓每一位學生在知識、智慧、能力、潛力等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具體說來要求做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endprint